## 當歷史成為消費品:《羋月傳》與當代文化工業的合謀在某個慵懶的周末下午,我偶然點開了某視頻平臺上"免費觀看"的《羋月傳》。屏幕上,孫儷飾演的羋月正經歷著又一場宮廷陰謀,彈幕里飄過"女主光環太強"、"這劇情太扯了"的評論。不知不覺間,我竟然連續刷了五集,盡管內心清楚這不過是又一部披著歷史外衣的狗血劇。這種矛盾體驗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么明知質量平庸,我們仍會沉迷于此類"免費"歷史劇?《羋月傳》現象背后,折射出當代文化工業如何將歷史轉化為可消費的快餐產品,而觀眾又如何成為這一體系的共謀者。《羋月傳》作為歷史題材電視劇,其與真實歷史的關系可謂若即若離。劇中羋月從楚國庶出公主到秦國宣太后的傳奇經歷,被編織進一個充滿現代價值觀的敘事框架——女性獨立、權謀智慧、愛情自由等當代議題被強行植入戰國語境。歷史在此不再是需要嚴肅對待的客觀存在,而成為可以任意裁剪、拼接的布料,用以縫制符合當下觀眾口味的文化服裝。當羋月以近乎現代職場女性的姿態在朝堂上縱橫捭闔,當宮廷斗爭被簡化為好人壞人的二元對立,歷史復雜性被消解,留下的只是一具被抽空時代內涵的軀殼。這種歷史虛無化處理并非《羋月傳》獨有,而是當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普遍癥候。制作方深諳觀眾心理:大多數人并非為學習歷史而觀劇,而是尋求情感宣泄與娛樂放松。于是,歷史被降格為背景板,其嚴肅性與教育功能讓位于戲劇沖突與感官刺激。在《羋月傳》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戰國時期真實的政治生態與社會結構,而是一個借用歷史人物名字的現代幻想故事。這種處理方式本質上是對歷史的工具化利用,歷史事實成為可隨意扭曲、改編的原材料,只為滿足當代觀眾的觀賞快感。"免費"模式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各大視頻平臺以"免費觀看"為噱頭吸引流量,實則通過廣告植入、會員推廣、衍生品銷售等隱形方式實現盈利。這種商業模式決定了內容生產必須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間與點擊率。《羋月傳》長達81集的體量、刻意拖沓的節奏、重復制造的戲劇沖突,無不服務于這一邏輯。當藝術創作被數據指標綁架,質量必然讓位于能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廉價快感——突如其來的反轉、夸張的情感爆發、臉譜化的人物設定。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免費"消費內容,實則付出了注意力、時間與審美品位被逐漸腐蝕的代價。更為吊詭的是,觀眾在這一過程中并非完全被動。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對影視作品的消費早已超越單純觀看,演變為一種社交貨幣與身份表演。吐槽《羋月傳》的歷史失真、邏輯漏洞成為某種群體娛樂,二次創作與惡搞視頻進一步擴散其影響力。這種參與式文化表面上是對作品的批判性解構,實則無形中助長了作品的傳播熱度,為資本提供了免費營銷。我們越是戲謔地討論羋月的"女主光環",算法就越會將相關內容推送給更多人,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觀眾在嘲笑中成為了文化工業鏈條上的一個齒輪,既批判系統又被系統利用。這種批判與沉迷的悖論,揭示了當代文化消費的深層機制。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而《羋月傳》這類作品恰如文化快餐,提供即時的滿足而不需深思。看完一集后那種輕微的空虛感很快被下一集的開頭填補,形成一種近乎成癮的觀看體驗。歷史背景賦予劇集一種虛假的厚重感,使這種消遣獲得某種正當性——"畢竟是在看歷史劇"。而碎片化的觀看方式(隨時開始、隨時暫停)完美適配現代人分散的生活節奏,觀劇不再是需要專注的儀式,而是填補時間縫隙的背景噪音。《羋月傳》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玩味。羋月被塑造成近乎完美的"大女主",集美貌、智慧、堅韌于一身,所有男性角色要么成為她的助力,要么淪為反派。這種表面上的女性賦權敘事,實則是一種更為隱蔽的物化——女性力量被簡化為能夠在男權游戲中獲勝的能力,而非對系統本身的挑戰。當羋月最終站在權力巔峰,她所擁抱的仍是父權制的價值體系。制作方深諳女性觀眾渴望看到強大女主角的心理,卻不愿真正顛覆傳統性別結構,于是炮制出這種安全的女權主義幻象,既滿足情感需求又不觸及現實矛盾。面對《羋月傳》現象,簡單的道德譴責并無意義。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在承認自身作為消費者的欲望同時,保持對文化產品的清醒認知?歷史劇可以戲說,但應讓觀眾清楚區分虛構與真實;娛樂可以輕松,但不該以徹底放棄思考為代價。或許關鍵不在于拒絕觀看,而是培養一種雙重意識:既能享受劇情帶來的快感,又能清醒認識到這種快感是如何被精心設計的;既能參與社交媒體上的集體吐槽,又不讓這種參與成為資本邏輯的助推器。回望那個刷了五集《羋月傳》的下午,我意識到自己并非完全"免費"觀看了這部劇——我付出了三個小時的生命,接受了某種對歷史的簡化理解,大腦被灌輸了若干刻板印象。當代文化工業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它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這些代價,甚至對此渾然不覺。在點擊"下一集"之前,或許我們都該停頓一秒,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歷史不該淪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我們的時間與心智,更不該輕易成為文化工業流水線上的消耗品。
免費時代的文化困境:當《羋月傳》成為流量祭品
在搜索引擎鍵入"免費觀看羋月傳全集"的瞬間,我們已然成為數字時代文化消費異化的典型樣本。這部耗資數億、凝聚無數創作者心血的史詩劇作,最終淪為流量經濟中的一串數據代碼,被切割成無數個盜版片段,在暗網與灰色地帶中流轉。這種"免費"的假象背后,是對文化生產邏輯的徹底扭曲。
《羋月傳》本應是一個關于權力與欲望的精致文本,卻在免費觀看的狂歡中失去了其作為藝術品的完整性。觀眾們追逐著跳過片頭片尾的"精華版",在2倍速播放中消費著被壓縮的歷史敘事,將羋月的政治智慧簡化為宮斗戲碼。這種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使作品淪為滿足即時快感的消費品,而非需要沉思的審美對象。
更吊詭的是,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為內容付費意愿極低卻對廣告容忍度極高的矛盾時代。視頻平臺會員制度遭遇的普遍抵觸與盜版資源的猖獗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數字原住民奇特的價值觀——可以忍受120秒的廣告轟炸,卻不愿為免廣告體驗支付一杯奶茶的費用。這種集體心理正在重塑整個文化產業的生態。
當《羋月傳》這樣的作品只能通過非法渠道獲得完整觀看體驗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版權保護的邊界,更是對文化創作的基本尊重。免費觀看的誘惑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代文化消費中最不堪的一面——在追求效率與便利的狂熱中,我們正親手瓦解著支撐優質內容生產的價值體系。或許某天,當再也沒有人愿意投資制作《羋月傳》這樣的作品時,我們才會真正明白"免費"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