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一個在上面吃一個在下面做那個
投稿

上面吃飯下面做菜生活滋味同時展開

2025-08-16 12:09:55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苑欣芙,刁洪英,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餐桌上的權力游戲:《寄生蟲》中的垂直暴力
奉俊昊的《寄生蟲》以一場暴雨為分水嶺,將影片切割成上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當金氏一家在樸社長豪宅的地下室狼狽求生時,樸氏夫婦正在二樓的意大利進口真皮沙發上安然入睡。這場暴雨沖刷出的不僅是首爾的城市褶皺,更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垂直結構的暴力本質——一個在上面優雅地咀嚼,一個在下面艱難地吞咽。
餐桌成為階級分野的儀式場所。樸社長家的餐桌永遠擺滿精致的有機食物,而金家只能蜷縮在半地下室就著廉價啤酒吞咽速食面。更諷刺的是,金基澤一家通過偽造身份成為樸家的"寄生蟲"后,他們得以短暫地坐在那張餐桌上——不是作為平等的用餐者,而是作為服務者。金基澤為樸社長開車時,后視鏡里反射的不是道路,而是兩個永遠無法交匯的世界。當樸社長不經意間捏住鼻子嫌棄"地鐵味"時,他實際上是在用嗅覺劃定階級邊界,將金氏一家永遠釘在社會的下層。
奉俊昊用垂直空間構建了一部當代階級寓言。樸家的豪宅依山而建,地下室、花園、客廳、臥室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而金家的半地下室則不斷被雨水、污水甚至人體倒灌。當金基澤最終持刀刺向樸社長時,那把刀不僅刺穿了資本家的心臟,更刺破了維系這種垂直結構的虛偽面紗。耐人尋味的是,行兇后的金基澤沒有選擇向上逃亡,而是向下躲進了更深的地下室——暴力反抗最終仍被垂直結構吞噬。
影片結尾,金基宇幻想買下那棟豪宅讓父親重見天日。這個白日夢恰恰揭示了資本主義最殘酷的真相:垂直結構中的上升通道早已被焊死,下層人要么接受永久的壓迫,要么在反抗中墜入更深的深淵。當我們在銀幕上目睹一個在上面吃牛排、一個在下面吃殘羹的平行蒙太奇時,奉俊昊實際上為我們端上了一盤冷峻的現實——在這個世界里,我們不是寄生蟲,就是宿主,永遠無法平等地共享同一張餐桌。

上下之間:論廚房里的生活辯證法

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一棟普通的居民樓里,每天上演著這樣的場景:樓上刀叉碰撞瓷盤的聲音清脆悅耳,樓下鍋鏟翻炒的聲響熱烈奔放;樓上飄散著烤面包的黃油香氣,樓下蒸騰著紅燒肉的濃郁醬香。這種"上面吃飯,下面做菜"的生活圖景,不僅是現代都市居住空間的常態,更是一幅濃縮了生活辯證法的微縮景觀。廚房與餐廳的垂直分布,恰如生活的兩個面向——享受與付出、結果與過程、表象與本質——它們相互依存,彼此成就,構成了完整的生存體驗。在這個上下之間,隱藏著理解生活滋味的鑰匙。

中國傳統文化中,"上"與"下"從來不是簡單的空間概念。《周易》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確立了上下關系的哲學基礎;孔子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構建了社會關系的上下秩序;老子卻說"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道出了上下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這種思維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居住理念。傳統四合院中,正房為上,廂房為下;現代公寓里,臥室為上,廚房為下。這種空間安排絕非偶然,而是文化心理的物質投射。我們潛意識里將"上"與尊貴、享受關聯,將"下"與勞作、付出聯系,卻常常忽視了兩者之間流動的能量交換。

在"上面吃飯,下面做菜"的生活模式中,存在著一種奇妙的能量轉換。樓下廚房里的每一次剁、切、炒、燉,都是將食材的物理形態與化學性質徹底改變的過程。生米在水的媒介與火的能量作用下轉化為熟飯,堅硬生冷的排骨經過時間的馴服變為酥軟可口的佳肴。這些變化看似只是物質形態的轉變,實則是能量的轉移與升華。掌勺者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情感,通過食材這個介質,最終轉化為樓上餐桌旁食客的滿足與愉悅。這種能量的傳遞不是單向的,當樓上的贊嘆聲飄入樓下廚房,當空盤與續添的請求傳來,廚者又獲得了繼續創造的動力。這種循環往復的能量交換,構成了生活最基本的代謝過程。

觀察一位家庭主婦在廚房里的日常,我們會發現烹飪行為中蘊含著驚人的時間辯證法。為了半小時的晚餐,她可能需要在廚房站立兩小時;為了十分鐘的早餐享受,五點就得起床準備。這種時間投入與產出的不對等關系,恰恰揭示了生活滋味的奧秘——滋味需要時間的沉淀與濃縮。就像高湯需要用文火慢慢吊出食材的精華,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在時間的文火中逐漸釋放。現代人追求"即時滿足",用快餐與外賣替代廚房勞作,實際上是在消解生活的厚度。當我們省去了樓下做菜的時間,樓上吃飯的滋味也隨之寡淡了。那些最令人懷念的飯菜味道,往往關聯著漫長的等待與期待,這正是時間賦予食物的額外維度。

廚房里的"下面",是一個充滿觸覺的感官世界。指尖感受魚肉的彈性,掌心測試面團的發酵程度,手腕掌握翻炒的力度,這些身體記憶構成了烹飪的隱性知識。相比之下,"上面"吃飯更多依賴視覺與味覺,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感官體驗。兩者的感官不對稱性,造就了生活體驗的豐富層次。米其林大廚在談及烹飪哲學時常說:"你要用眼睛聽,用耳朵看。"這種通感的表達,揭示了廚房工作的全感官性質。當樓下的多感官勞動轉化為樓上的味覺享受時,實際上完成了一種感官的翻譯與升華過程。現代人飲食感官的貧乏,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我們越來越少參與食物的觸覺性創造,只是被動接受最終的味覺產品。

在當代城市生活中,"上面吃飯,下面做菜"的傳統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外賣文化的興起讓廚房功能外移,餐廳與廚房的空間界限模糊;預制菜與料理包的普及使烹飪過程碎片化;智能廚具的推廣降低了廚藝門檻。這些變化一方面解放了家庭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生活體驗的扁平化。當做飯淪為按鍵操作,當飲食成為純粹的能量補充,生活的立體感也隨之消減。有社會學家警告,這種"去廚房化"趨勢可能導致家庭情感紐帶的松動,因為共同烹飪與用餐歷來是家庭交流的重要場景。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我們或許正在失去某種重要的生活儀式感。

如何重建"上"與"下"的良性互動?答案或許在于重新發現廚房的多元價值。廚房不僅是食物加工廠,也可以是家庭社交空間、創意實驗室、情感交流站。讓孩子參與簡單的烹飪工序,讓夫妻在備餐過程中交談,讓獨居者在烹飪中找到專注的心流體驗——這些都是在當代條件下重構"做飯—吃飯"辯證關系的嘗試。某位美食作家曾記錄她如何在狹小的公寓廚房里找到樂趣:"當我切碎洋蔥時,眼淚不僅是因硫化丙烯而起,也是因為想起了外婆教我做菜的情景;當我揉面團時,掌心的溫度不僅激活了酵母,也喚醒了我對生活的熱情。"這種將情感記憶融入烹飪過程的實踐,使平凡的廚房工作升華為意義創造的行為。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上面吃飯,下面做菜"的隱喻可以拓展到整個社會生活。那些在聚光燈下的成功者,往往建立在無數人默默付出的基礎之上;每個精致的生活表象,背后都有看不見的勞作支撐。認識到這種上下依存關系,我們才能對社會運轉保持清醒認知,對他人勞動保持基本尊重。當一位白領享用外賣午餐時,若能聯想到騎手奔波的背影、廚師揮汗的身影、農民彎腰的姿態,他的飲食體驗就會多出一重人文厚度。這種聯想能力,正是克服現代社會"上下割裂"的心理資源。

生活的真滋味,往往藏在"上"與"下"的辯證關系中。就像茶道不僅關乎品嘗的那一刻,還包括備器、選水、生火、候湯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就像欣賞音樂不僅在于聆聽演奏,也需了解創作背景與排練過程。完整的生活體驗需要同時把握"吃飯"的表層愉悅與"做菜"的深層投入,理解享受與付出的不可分割性。那些抱怨生活乏味的人,很可能是因為長期停留在"上面",失去了參與"下面"創造過程的能力與機會。

回到那棟普通的居民樓,當樓上刀叉聲與樓下鍋鏟聲再次交響時,我們或許能聽出新的意義。這垂直空間里的聲音對話,不僅是物理振動的傳播,更是生活能量的循環。在上下之間流動的,不僅是食物的物質形態,還有情感的無聲交流、時間的隱形積累、文化的潛在傳承。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在日常飲食中品嘗到超越味覺的生活哲學——那是一種知道源頭與歸宿的安心,一種參與創造與懂得感恩的滿足,一種連接個體勞作與集體文明的歸屬。這或許就是廚房與餐廳、做菜與吃飯這一空間辯證法要傳授給我們的生活智慧:真正的滋味,永遠在上下之間的流動中完整呈現。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烏可月,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