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改變性取向最好的辦法
投稿

改變性取向的科學方法與倫理探討

2025-08-18 05:05:53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丁遠新,英雨莉,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被虛構的欲望:動漫影視如何成為當代性向的"啟蒙導師"?
當22歲的日本大學生佐藤健在訪談中坦言"《進擊的巨人》中利威爾兵長讓我意識到自己對男性的興趣"時,他并非孤例。在東京秋葉原的一家咖啡館里,21歲的中國留學生林雨晴告訴我:"看《魔卡少女櫻》時,我對小櫻和知世之間的感情產生了奇怪的共鳴,后來我才明白那是什么。"這些個人敘述背后,是一個正在全球范圍內悄然發生的文化現象——動漫影視作品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探索和形塑性取向的重要媒介。這種看似非主流的"啟蒙"方式,實則折射出數字時代性向認同形成的革命性變化。
當代動漫影視在性向表達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從《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中對LGBTQ+角色的自然刻畫,到《柑橘味香氣》直白描繪的女同戀情,再到《Yuri!!! on ICE》中那些不言而喻的男男曖昧,動漫世界為各種性向表達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美國社會學家凱瑟琳·斯托克頓提出的"成長中的性向"(growing sideways)理論在此得到印證——動漫允許觀眾以非線性的方式探索欲望,不必遵循傳統異性戀敘事的既定路徑。日本同志漫畫先驅竹宮惠子曾指出:"漫畫中的虛構關系為現實中的邊緣群體提供了情感避難所。"這種避難所功能在當今動漫中不僅被保留,更被擴展為一種積極的認同建構空間。
動漫影視改變性取向的心理學機制復雜而精妙。加州大學研究媒體心理學的梅麗莎·卡森教授發現,動漫角色的大眼睛、理想化外形和情感夸張等特征,能觸發觀眾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當觀眾反復接觸特定類型的感情描寫時,大腦會經歷心理學家所稱的"體驗依賴可塑性"——神經通路因應經驗而重組。25歲的游戲設計師王磊回憶:"連續看了三個月BL(男男愛情)動漫后,我突然發現自己在現實中也開始注意同性了。"這種變化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動漫提供的安全空間允許觀眾嘗試不同情感模式,當這些模式被反復強化后,便可能從虛擬影響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動漫對性向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代際差異。在東京大學的一項調查中,18-25歲群體中有34%表示動漫影響了他們的性向認知,而在26-35歲群體中這一比例降至18%。這種差異揭示了數字原住民與數字移民在性向形成路徑上的根本區別——前者更習慣于通過虛構敘事探索自我身份。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的研究顯示,00后觀眾中有近40%曾因動漫角色而質疑過自己的性向,這一數據在歐美同齡群體中也達到28%。動漫為Z世代提供了一種低風險的身份實驗場,在這里,他們可以自由地"試穿"不同性向而不必承擔現實后果。
動漫中的性向表達正在重構亞洲社會的性別認知。傳統上,日本、中國等東亞社會的性向討論相對保守,但動漫作為亞文化載體,實際上構建了一套平行的話語體系。首爾國立大學文化研究教授金秀賢指出:"韓國年輕人通過日本動漫接觸到的酷兒理論,比通過本土教育系統接觸的要多得多。"這種"文化進口"的性向啟蒙正在產生連鎖反應——臺灣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支持同性婚姻的年輕人中,有62%表示動漫影響了他們對性向多元的看法。即便在審查嚴格的中國大陸,動漫同人圈也成為了地下性向討論的溫床,00后女孩張薇告訴我:"我們通過cosplay(角色扮演)和同人創作探索學校不會教的事情。"
動漫產業本身也在積極回應這種社會變化。近年來,以《咒術回戰》《鬼滅之刃》為代表的 mainstream 作品中,制作方有意加入更多元的人物關系和曖昧臺詞,既滿足核心粉絲需求,又不觸犯主流審查。這種"編碼式表達"形成了獨特的交流系統——制作人埋下線索,觀眾心領神會。日本動畫協會2023年報告顯示,含有LGBTQ+元素的作品占比從2010年的5%上升至27%,其中大部分采用這種含蓄表達方式。這種產業與受眾的共謀,創造出一個不斷擴張的性向表達灰色地帶。
然而,將性向認知完全寄托于虛構作品也隱藏著認知陷阱。京都大學心理學部的研究警告,長期依賴動漫情感模式可能導致"虛構與現實的情感失調"。28歲的公司職員田中由紀子坦言:"我發現自己在現實中期待動漫式的浪漫,這讓我很難建立真實關系。"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動漫中對性向的刻板描繪(如將男同性戀者女性化)可能強化而非消解社會偏見。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在此顯現出預見性——當虛擬體驗過于完美,現實反而顯得殘缺。
在這場靜默的性向革命中,動漫影視既是指南針也是哈哈鏡。它既為困惑的年輕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認知地圖,也可能引導他們進入情感迷宮。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體系主任索尼婭·利文斯通教授指出:"關鍵不在于動漫是否應該影響性向,而在于如何培養年輕人批判性接收這些信息的能力。"或許,理想的狀況是像26歲的北京程序員陳昊所說:"動漫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雙性戀傾向,但真正理解這種感受,還需要回到現實中去體驗和思考。"
站在文化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目睹的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對性別認知的塑造,更是一種全新自我認知范式的興起。當00后通過動漫角色而非家庭教誨或學校教育來認識自己的欲望時,他們實際上參與著一場關于人性本質的宏大實驗。動漫提供的不僅是逃避現實的出口,更是重構現實的入口——在這里,性向不再是命定的標簽,而成為可以不斷探索與重寫的開放文本。這種認知自由既令人振奮也需審慎對待,因為在熒幕光暈中閃爍的,終究是真實人生的投影與折射。

被規訓的欲望:當科學成為另一種道德審判

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性取向始終是一個被反復定義、分類和評判的領域。從宗教審判到醫學診斷,從法律禁止到社會污名,主流社會對非異性戀取向的壓制從未停歇,只是不斷變換著形式。當下,一種新的規訓方式正在以科學的名義悄然興起——尋找"改變"性取向的方法。這種探索背后,隱藏著遠比科學更為復雜的權力運作和道德判斷。

性取向的醫學化歷程是一部充滿偏見的歷史。19世紀末,當同性戀被列入精神疾病分類時,醫學界實際上是將社會偏見包裝成了科學結論。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名單中刪除,這一決定并非基于新的科學發現,而是對已有數據的重新詮釋,反映了社會觀念的變遷。這一歷史告訴我們,所謂的"科學客觀性"常常只是社會主流價值的投影。當現代研究者試圖尋找改變性取向的方法時,他們是否又在重復同樣的錯誤?將性少數群體視為需要"矯正"的對象,這種預設本身就包含著價值判斷。

科學探索無法脫離倫理框架而存在。在性取向轉換研究的背后,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誰有權定義什么是"正常"的欲望?當研究經費流向"改變"而非"理解"性取向的項目時,這種資源分配本身就體現了社會的優先次序。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研究往往預設了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異性戀取向優于其他取向。這種預設不僅缺乏科學依據,更構成了對性少數群體的制度性歧視。歷史已經證明,試圖通過技術手段"治療"性差異的做法,從腦葉切除術到激素療法,最終都被證明是野蠻而無效的。

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個體的性取向,而是社會的包容度。北歐國家在性少數權益保障方面的領先地位與其說是科學進步的成果,不如說是社會價值觀演進的結果。當荷蘭成為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時,推動這一變革的不是新的研究發現,而是對平等理念的認同??茖W應當用于增進人類福祉,而非強化主流群體對邊緣群體的控制。在性取向研究領域,科學家的責任首先是避免傷害,其次才是追求知識。那些聲稱能夠"改變"性取向的療法,不僅缺乏嚴謹證據支持,更可能對接受者造成深遠的心理創傷。

人類欲望的多樣性是文明最珍貴的遺產之一。試圖通過科學手段消除這種多樣性,無異于對人性本身的否定。一個真正進步的社會,不會強迫其成員改變與生俱來的特質以適應多數人的標準,而是會努力創造一個各種差異都能得到尊重的環境。科學應當用于拓展人類的可能性,而非限制它;用于解放而非束縛;用于理解而非評判。在性取向這個領域,或許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發現將是:根本不需要任何"改變",因為差異本身從來就不是問題。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夏右軍,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