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棗木
投稿

棗木雕春匠心傳韻

2025-08-16 02:38:57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鄔迪,邊海鋒,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棗木》:一截枯木中的千年靈魂
在中國北方一個被遺忘的村莊里,一棵千年棗樹正經歷著它最后的時光。這棵見證了無數朝代更迭、戰亂和平的老樹,樹干皸裂如老人皺紋,卻依然在每年秋天結出甜美的果實。直到某個冬日,一場暴風雪折斷了它最粗壯的一根枝干。這根看似已經死去的棗木,卻意外地開啟了一段穿越千年的奇幻旅程。
這根棗木被村里的老木匠發現并帶回了作坊。當他的鑿子第一次觸碰木頭的表面時,奇異的事情發生了——木頭竟滲出了琥珀色的樹脂,如同淚水。老木匠不知道,他喚醒的不只是一塊木頭,而是一個沉睡的靈魂。隨著雕刻的深入,棗木開始以碎片化的記憶閃回方式,展現它千年來見證的一切:唐朝的商隊曾在它蔭下歇腳,宋朝的詩人靠著它寫下傳世詩篇,明朝的逃兵在它樹干上刻下愛人的名字...
電影最震撼人心的場景發生在棗木被雕刻成一尊佛像的過程中。每一次鑿擊,都釋放出一段被封印的記憶。我們看見元朝騎兵的鐵蹄如何踐踏過樹下的野花,看見清朝末年的饑民如何剝下它的樹皮充饑,看見抗戰時期游擊隊員如何在它空洞的樹干里藏匿槍支。這些記憶不是線性的歷史教科書,而是帶著木頭質感、氣味和溫度的情感片段——樹皮被撕裂時的刺痛,樹汁流失時的虛弱,以及年復一年新芽萌發時的喜悅。
當佛像即將完成時,一場山洪襲擊了村莊。令人驚奇的是,這尊未完成的棗木佛像竟在洪水中散發出淡淡金光,引導村民們找到避難的高地。洪水退去后,人們發現佛像所在的位置絲毫無損,而佛像手中不知何時多了一顆新鮮的棗子——這是那棵千年棗樹早已停止結出的果實。
影片結尾,老木匠在佛像底座刻下這樣一行字:"此處安歇的不只是木頭,還有時間本身。"鏡頭緩緩拉遠,展示佛像被安置在新建的廟宇中,而廟宇的位置,正是那棵千年棗樹曾經生長的地方。最后一個畫面是佛像的特寫,在某個特定角度的光線下,它臉上的紋路竟與老棗樹樹皮的紋路一模一樣。
《棗木》通過一棵樹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中華文明與自然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精神聯結。這根看似普通的棗木,實則是歷史的活檔案,是沉默的見證者。導演用極具詩意的鏡頭語言告訴我們:文明或許會興衰更替,但只要還有人對著一截木頭傾注心血,對古老的生命保持敬畏,我們的文化記憶就永遠不會真正消亡。在這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棗木》提醒我們停下腳步,傾聽那些被我們視為死物的物質所攜帶的古老智慧。

棗木雕:刀鋒下的千年禪意

棗木雕,這門始于春秋的古藝,以質樸之材載天地大美。棗木生香,紋理如山河走勢;木色凝暉,深淺似歲月留痕。匠人運刀如筆,在木質肌理間鐫刻乾坤萬象——梅枝橫斜處藏八大山人的留白意境,云紋盤繞間有《周易》的陰陽相生。

北魏佛像的衣袂流轉、明代窗欞的回紋密布,皆印證著"棗木鐫華紋藏天地"的工藝哲學。老藝人遵循"三分雕七分磨"的古訓,以退鋒刀法展現木紋本真,恰如"棗木承光拙樸見真"的審美追求。蘇州博物館藏清代棗木筆筒,通體無飾卻因木瘤自然形態成就"棗木不語大美不言"的至高境界。

當代非遺傳承人在延續"剔地起線"傳統技法的同時,更將棗木的結疤巧作山巒,蟲蛀痕化為星斗,實踐著"棗木琢痕萬象其中"的創作理念。北京工藝美術大師李煥昌的《二十四節氣》系列,利用棗木色差呈現霜降木紋、谷雨潤澤,使"棗木刻歲刀底乾坤"有了現代詮釋。

這種"材有靈,工有魂"的造物觀,正是中華工匠精神最本真的寫照。棗木雕在千年傳承中,始終恪守"削繁就簡"的創作準則,用最樸素的材質完成最深邃的藝術表達,讓每道木紋都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密碼。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訾俊芹,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