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十三邀第一季
投稿

十三邀第一季對話時代思想者

2025-08-18 05:15:59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暨哲偉,封兆昀,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在對話的荒原上尋找綠洲:《十三邀》第一季的知識分子漂流
當許知遠那張略顯憂郁、總是微微皺眉的臉出現在鏡頭前時,中國談話類節目迎來了一位異類。這位身著白襯衫、腳踩人字拖的知識分子,帶著他標志性的困惑與不安,闖入了大眾娛樂的領地。《十三邀》第一季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突襲,在這個充斥著快餐式娛樂的媒介環境中,硬生生開辟出一片思想的飛地。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訪談,而是一場關于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狀況的大型田野調查。
《十三邀》的片頭設計已經昭示了它的與眾不同:許知遠獨自走在各種城市街頭,背景音樂是Pink Floyd迷幻而充滿追問的《Breathe》。這種搭配絕非偶然——它暗示著節目將帶領觀眾進行一次思想的迷航。與傳統訪談節目主持人那種圓融、世故的形象截然不同,許知遠展現出的是一種"笨拙的真實"。他會在采訪中突然陷入沉默,會直言不諱地表達不解,甚至會與嘉賓產生明顯的觀點沖突。這種"反主持"的主持風格,恰恰構成了《十三邀》最珍貴的品質——它不提供順暢的交流幻象,而是展示思想碰撞的真實粗糲感。
第一季的嘉賓名單本身就是一幅中國當代文化的地形圖:從商業偶像馬云、羅振宇到音樂人李誕、二次元偶像蔡康永,從作家白先勇、西川到導演賈樟柯、演員姚晨。這種看似雜亂的選擇背后,隱藏著許知遠對時代精神的勘探野心。他像一個人類學家,深入各個文化部落,試圖理解這個碎片化時代的密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對羅振宇的采訪,兩位知識分子之間的交鋒堪稱經典。當羅振宇大談"知識服務"和"認知迭代"時,許知遠那種困惑甚至略帶惱怒的表情,呈現了傳統人文精神與新型知識商人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
《十三邀》最迷人的特質在于它創造了一種"對話的復調"。節目中的對話從來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多重聲音的交織與碰撞。許知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采訪者,他更像一個思考的同行者,有時甚至是辯論的對手。在與賈樟柯的對談中,兩人關于"縣城青年"文化記憶的討論;與蔡康永交流時,對娛樂工業本質的探討;采訪李誕時,關于"淺薄"與"深刻"的爭辯——這些片段都展現了思想交流應有的豐富層次。節目刻意保留了思考的停頓、觀點的沖突和理解的偏差,這種"不完美"恰恰構成了其思想深度。
在視覺呈現上,《十三邀》同樣打破了傳統訪談節目的窠臼。鏡頭語言充滿文學性,常常捕捉嘉賓思考時的微表情、環境中的細節。當白先勇講述《臺北人》創作歷程時,鏡頭給到他顫抖的雙手;西川朗誦詩歌時,畫面切換到北京胡同的光影變化。這些視覺元素不是簡單的背景裝飾,而是構成了對話的有機部分,為思想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注腳。節目中的空鏡頭——咖啡館的窗戶、街角的行人、書架上的書本——都承載著意義,共同營造出一種沉思的氛圍。
《十三邀》第一季在媒體娛樂至上的環境中,勇敢地開辟了一條"逆潮流"的道路。在一個推崇短平快、追求即時滿足的媒介生態里,它堅持長達數小時的深度對話;在公眾人物習慣于公關話術的時代,它努力挖掘真誠的思想表達。這種選擇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文化批判。許知遠對"粗鄙化"的憂慮、對"精神萎縮"的警惕,通過節目形式本身得到了最好的表達。當大多數節目在努力降低認知門檻時,《十三邀》卻要求觀眾提升注意力與思考能力,這種"不妥協"成就了它的獨特價值。
從媒介發展的角度看,《十三邀》代表了一種新型知識生產的可能。它既不是學術討論的曲高和寡,也不是大眾娛樂的簡單迎合,而是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將嚴肅思考以可接受的方式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節目中的對話常常游走在專業與通俗之間,既有思想深度又保持開放姿態。這種平衡來之不易,它要求創作者既尊重觀眾的智慧,又不放棄引導的責任。《十三邀》的成功證明,即使在娛樂化的環境中,嚴肅內容依然能找到它的受眾。
《十三邀》第一季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思想交響樂,每個嘉賓都是其中一個獨特的聲部。許知遠作為指揮,不是要統一這些聲音,而是要讓它們和諧共鳴。節目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化思想的多樣圖景,記錄了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在這個意義上,《十三邀》已經超越了一般電視節目的范疇,成為一份珍貴的精神檔案。
當第一季結束時,觀眾收獲的不是明確的答案,而是更多的問題。這種"未完成感"恰恰是《十三邀》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思想的終點站,而是開啟思考的起點。在一個習慣給出標準答案的文化中,《十三邀》堅持問題的開放性,這種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抵抗。當許知遠在片尾再次獨自走在街頭,觀眾似乎能感受到一個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中的孤獨與堅持。這種感受,或許就是《十三邀》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禮物——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依然有人愿意慢下來,真誠地思考、嚴肅地發問。

對話的消逝:當思想者淪為時代的背景音

在《十三邀》第一季的鏡頭前,許知遠與各色"時代思想者"的對話,構成了一幅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這些對話本應成為思想的盛宴,卻在不經意間暴露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的對話正在消逝,思想者的話語淪為時代的背景音,被淹沒在娛樂至死的喧囂中。

《十三邀》的對話場景往往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割裂感。許知遠作為提問者,試圖引導出深度的思想交流,而受訪者們——無論是文化名人、商業精英還是藝術家——卻常常表現出一種難以掩飾的不適。這種不適并非源于問題的尖銳,而是源于他們早已不習慣被要求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在鏡頭前,他們更愿意展示個人魅力、講述成功故事或拋出幾句俏皮話,而非深入探討某個思想的來龍去脈。當許知遠執著地追問"這意味著什么"、"你如何看待"時,我們能看到受訪者眼中閃過的困惑:在這個時代,為什么還有人堅持要"思考"?

這種對話的困境折射出當代思想生產的深刻危機。法國哲學家福柯曾指出,真正的對話需要"思想的勇氣"——敢于暴露自己的無知,敢于承認觀點的暫時性,敢于在對話中被改變。然而,《十三邀》中的許多對話者顯然缺乏這種勇氣。他們更傾向于將對話轉化為獨白,將思想交流降格為觀點陳述。當羅振宇談論"知識付費"時,他是在推銷一個商業概念而非探討知識的本質;當李誕討論"人間不值得"時,他是在經營一種人設而非進行哲學思辨。這些對話表面上熱鬧非凡,實則缺乏真正的思想交鋒,淪為了一場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更為吊詭的是,這種對話的消逝恰恰發生在技術使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的時代。社交媒體號稱連接了所有人,卻使真正的對話變得更加困難。在微博的限字空間里,在朋友圈的表演舞臺上,在短視頻的碎片洪流中,思想被壓縮為口號,討論被簡化為站隊。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所設想的"理想言談情境"——在那里,參與者能夠自由平等地交流,只服從"更好的論證的力量"——在算法主導的輿論場上顯得如此遙遠。《十三邀》中那些欲言又止、話不投機的時刻,不過是這一更大時代病癥的縮影。

當對話淪為表演,思想者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網紅化。在《十三邀》中,我們能看到知識分子們如何小心翼翼地經營自己的公共形象:有的刻意保持距離以彰顯"清高",有的則積極迎合以證明"接地氣"。無論是馬東對"95%人群"的刻意認同,還是李誕對"淺薄"的自我標榜,都顯示出思想者如何在市場邏輯下進行自我包裝。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警告過"文化生產場域"的商業化危險,而今這一危險已成為現實。思想的價值不再由其深度和原創性決定,而由其傳播效果和變現能力衡量。在這樣的邏輯下,對話自然不再是為了求真,而是為了吸睛。

對話的消逝也意味著批判性思維的衰落。《十三邀》中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時刻——比如許知遠與歷史學家的對談,與文學創作者的交流——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們展現了思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然而,這樣的片段在娛樂導向的媒體環境中越來越難以生存。公眾更渴望確定性的答案、簡單化的敘事和情感上的共鳴。當俞敏洪談論"教育改變命運"時,很少有人追問這一命題背后的結構性不平等;當張藝謀討論"電影藝術"時,很少有人質疑商業邏輯對創作的侵蝕。缺乏批判性的對話,最終只能強化既有的偏見和權力結構。

面對這一困境,重建真正的對話顯得尤為迫切。這需要我們首先承認思想交流的困難,抵抗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誘惑。在《十三邀》中,那些最富啟發性的時刻往往出現在對話陷入僵局之時——當預設被打破,當理所當然被質疑,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這些"失敗"的對話恰恰揭示了思考的本來面目:它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是一片需要不斷探索的密林。

重建對話還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公共空間的性質。如果社交媒體無法提供理性交流的土壤,那么像《十三邀》這樣的節目就肩負著特殊的責任:它應該成為思想的庇護所,而非另一處表演的舞臺。這意味著制作者需要抵抗流量的誘惑,給予思想以時間和空間展開;意味著參與者需要放下形象經營的焦慮,展現思考的真實過程;也意味著觀眾需要調整期待,不把思想娛樂化。

在《十三邀》第一季的諸多對話中,最令人難忘的或許不是那些妙語連珠的時刻,而是那些沉默、遲疑、自我糾正的瞬間。在這些瞬間里,我們能看到思想艱難誕生的過程,能看到對話者試圖超越既定框架的努力。這些不完美的交流提醒我們:真正的對話從來不是思想的終點,而是起點。

當思想者淪為時代的背景音,受損的不僅是知識分子群體,更是整個社會的思考能力。沒有深度的對話,我們將失去理解復雜世界的能力,失去質疑理所當然的勇氣,失去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視野。《十三邀》的價值或許正在于它暴露了這一危機,并以其笨拙的方式嘗試抵抗。在人人都在說話卻無人傾聽的時代,重新學習對話的藝術,或許是我們重獲思考能力的唯一途徑。

對話的消逝不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我們集體選擇的結果。同樣,重建對話也是可能的——只要我們愿意放棄一些便捷,承擔一些風險,容忍一些不確定。在思想的密林中,沒有現成的道路,只有通過持續的對話,我們才能共同開辟出前行的小徑。當《十三邀》的鏡頭關閉后,真正的對話或許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祁鵬,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你懂得動畫片

### 你懂得動畫片動畫片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能夠以生動的視覺效果、豐富的情感表達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吸引各個年齡段的觀眾。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