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每天都想立刻去世
投稿

每天都想立刻去世的我如何自救

2025-08-19 06:28:01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達梓琛,句萱橘,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明日不再》:當死亡成為日常的黑色寓言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縫隙斜射進來,我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是"又沒死成"。這已經是連續第2563天,我帶著同樣的失望迎接新的一天。在《明日不再》這部令人不安又奇異地撫慰人心的電影中,主角馬克斯的生活狀態精確地捕捉了當代社會中一種隱秘而廣泛存在的心理狀態——不是求死的沖動,而是一種對存在本身的疲憊,一種希望從日常生活的重負中永久解脫的渴望。
馬克斯是一名普通的辦公室文員,三十七歲,未婚,獨居在一間狹小的公寓里。電影開場的長鏡頭跟隨他完成晨間例行公事:按下鬧鐘時失望的嘆息,對著鏡子刮胡子時凝視自己脖頸處的血管,早餐時把玩餐刀的眼神。這些細節累積起來,勾勒出一個靈魂已經與身體脫節的人。導演用冷色調的畫面和近乎臨床觀察的鏡頭語言,營造出一種存在主義的疏離感——馬克斯像是自己生活的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死亡成為日常"這一主題在電影中被處理得既荒誕又真實。馬克斯每晚睡前都會認真嘗試各種自殺方法——從服藥到上吊,從割腕到吸入煤氣。但每天早上,他都會毫發無損地醒來,仿佛他的死亡意愿被某種宇宙級的惡作劇所否決。這種超現實設定逐漸揭示出更深層的真相:馬克斯的"求死"實際上是一種對生活的另類抗爭,是對平庸存在的一種扭曲形式的拒絕。
電影中最震撼的一幕發生在第37分鐘。馬克斯站在公司樓頂邊緣,同事們在下面對他喊話勸他下來。而當他真的轉身走回安全區域時,人群立刻散去,仿佛剛才的關切只是一場即興表演。這個場景尖銳地揭示了現代社會對心理痛苦的表面關懷與實質冷漠——我們愿意為一場即將發生的悲劇停下腳步,卻對日復一日緩慢死亡的靈魂視而不見。
《明日不再》的敘事結構本身就是對常規生活的一種反抗。電影沒有遵循傳統的三幕式結構,而是由2563個簡短片段組成——對應馬克斯連續想死的天數。每個片段都以他嘗試不同自殺方法開始,以第二天早晨他依然活著結束。這種重復累積產生了一種詭異的幽默感,同時也令人不安地反映出現代生活的單調與重復。我們笑,是因為我們認出了自己生活中同樣荒謬的循環。
馬克斯與死亡的關系隨著電影進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起初,死亡對他而言是一種逃避,是對無意義生活的終極解決方案。但在第1389天左右,一個轉折點悄然出現——他開始記錄自己的"失敗"自殺,將每種方法的效果詳細分類。這種看似病態的舉動實際上標志著一種轉變:死亡從目標變成了工具,成為他賦予生活意義的方式。通過系統地探索死亡的可能性,馬克斯無意中重新發現了活著的質感。
電影中最富哲理的對話發生在馬克斯與一位年邁的喪偶鄰居之間。老人說:"年輕人,你以為你想死,其實你只是不知道如何活著。"這句話像一把鑰匙,逐漸打開了馬克斯自我禁錮的牢籠。我們開始意識到,他的每日自殺儀式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漫長的重生儀式——通過不斷模擬終結,他實際上在進行一種極端的存在主義實踐,直面生命最根本的問題。
《明日不再》最出色的成就在于它如何將如此黑暗的主題轉化為一種關于生命韌性的贊歌。當馬克斯在第2563天早晨再次睜開眼睛時,他的表情發生了變化——失望中混入了一絲好奇,甚至隱約的期待。這個細微的表情轉變包含了整部電影的核心洞見:對死亡的執著思考可能恰恰是對生命最深刻的肯定。
電影結尾處,馬克斯站在同一個樓頂邊緣,但這次他沒有考慮跳下去。相反,他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天空中云朵的形狀。這個簡單動作象征著一個靈魂從自我毀滅的循環中找到了出口——不是通過戲劇性的頓悟,而是通過微小但持續的注意力轉移。導演似乎在暗示,救贖不在于找到生命的大意義,而在于重新發現小事物中的新鮮感。
《明日不再》最終成為了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人普遍的心理狀態——不是臨床抑郁癥,而是一種存在層面的不適,一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馬克斯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正是因為它捕捉到了那種難以言說的疲憊:每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又一次幸存于生活之中,不知該感到慶幸還是絕望。
這部電影最令人不安也最令人安慰的啟示或許是:想死的念頭本身可能正是生命力的最后堡壘。當馬克斯不再機械地嘗試自殺,而是開始好奇為什么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時,他實際上已經邁出了重返生活的第一步。在2563天的死亡排練之后,他終于在不可能死亡的前提下,找到了繼續活著的理由。
《明日不再》以其獨特的黑色幽默和哲學深度,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它讓觀眾在笑聲中直面生命最黑暗的疑問,并最終帶我們穿越那片黑暗,到達一個既清醒又溫柔的彼岸。在那里,每日的生存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場持續的、值得記錄的實驗。馬克斯的故事提醒我們,有時最極端的生命否定恰恰隱藏著最強烈的肯定——正如他筆記本最后一頁所寫:"既然死不了,不如看看明天會發生什么。"

每天被死亡念頭纏繞的我,如何找到生的支點?

當"想立刻去世"成為日常念頭,這種痛苦往往源于兩種深層感受:存在性疲憊與情感連接斷裂。存在性疲憊是長期心理能量耗竭的狀態,仿佛靈魂被抽干;情感連接斷裂則是感到與世界失去紐帶,如同孤島。這兩種感受交織,形成令人窒息的黑暗漩渦。

建立微小但確定的日常儀式能創造安全感。可以是早晨用特定杯子喝一杯溫水,或睡前寫下三行文字。這些儀式像黑暗中的螢火,雖微弱卻證明著"我依然在這里"。一位來訪者曾分享,每天給窗臺綠植說"早安"的簡單儀式,三個月后成為她起床的唯一理由。

重新定義"自救"很重要——它不必是戲劇性的轉變。允許自己暫時"不好也沒關系",承認痛苦的真實性而非強求立刻變好,這種自我接納反而能松動絕望的枷鎖。就像骨折后需要先接受傷情才能開始復健,心理創傷同樣需要這種誠實的面對。

尋找"生的支點"需要耐心。可能是某個未完成的承諾,一本期待續集的小說,或擔心你餓肚子的流浪貓。這些支點不需要多么崇高,只要足夠真實。有位抑郁癥康復者告訴我,支撐他度過最黑暗時期的,僅僅是便利店店員每天認出他時的那個點頭。

痛苦中的你或許看不見光,但可以學習在黑暗中辨認物體的輪廓。每一次呼吸都是對生命無聲的肯定,每一個熬過的夜晚都值得致敬。自救之路從來不是直線,允許自己走兩步退一步,在這曲折中,你已經在編織屬于自己的生存智慧。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麥心然,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