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伊朗和沙特的恩怨
投稿

伊朗沙特千年恩怨難解中東棋局

2025-08-18 04:40:38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桂鍰培,凡文哲,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權力的陰影:伊朗與沙特千年恩怨背后的地緣政治密碼
在波斯灣湛藍的海水下,暗流涌動的不只是洋流,還有兩個古老文明綿延千年的對抗。2016年1月,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爾,引發伊朗民眾沖擊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兩國隨即斷交。這一看似突發的危機背后,是橫跨宗教、民族、地緣的復雜糾葛。伊朗與沙特的對抗絕非簡單的"什葉派VS遜尼派"二元對立,而是文明古國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博弈,是地區主導權的爭奪戰,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合法性模式的競爭。
翻開歷史長卷,波斯與阿拉伯的恩怨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阿拉伯鐵騎征服波斯薩珊王朝,將伊斯蘭教帶入這片古老土地。但波斯人并未完全臣服,他們通過將什葉派發展為自己獨特的宗教身份,維持著與阿拉伯遜尼派的區別。16世紀薩法維王朝將什葉派伊斯蘭教定為國教,正式確立了與奧斯曼遜尼派帝國的對抗格局。這種宗教分野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霍梅尼輸出革命的號召直接威脅到沙特王室基于瓦哈比主義的統治合法性。宗教在這里不再是單純的信仰體系,而成為政治動員的有力工具。
地緣政治大師布熱津斯基曾將中東稱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干",而伊朗與沙特恰似這一敏感地帶的兩個對立極點。兩國圍繞海灣地區主導權的爭奪呈現出多維度態勢:在也門,沙特支持的政府軍與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陷入代理人戰爭;在敘利亞,沙特資助的反對派與伊朗力挺的阿薩德政權鏖戰多年;在黎巴嫩,沙特支持的哈里里陣營與伊朗扶植的真主黨明爭暗斗。這種代理人戰爭模式降低了直接沖突風險,卻使地區矛盾更加盤根錯節。石油資源的位置分布更增添了博弈的復雜性——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緊鄰伊朗,而沙特則坐擁世界最大已探明石油儲量。能源安全與地緣戰略在此緊密交織。
兩國的內部政治結構進一步放大了對抗態勢。沙特實行絕對君主制,王室通過與傳統宗教勢力的結盟維持統治;伊朗則建立了獨特的"伊斯蘭共和制",宗教領袖掌握最高權力。這兩種體制都需要通過對外展示強硬姿態來鞏固國內合法性。2015年伊朗核協議簽署后,沙特感到被美國"拋棄"的強烈焦慮;而2018年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后,伊朗借機在國際舞臺對沙特進行道德譴責。兩國都將對方塑造成"區域邪惡勢力",這種鏡像認知不斷強化著敵對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兩國民眾并非天然對立——許多伊朗人對阿拉伯文化抱有敬意,沙特年輕人也熱衷波斯詩歌,但政治敘事常常掩蓋了這些文化親近性。
宗教因素在兩國對抗中扮演著復雜角色。表面看,這是伊斯蘭教內部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分歧,但實際上,當代沖突更多是政治化宗教的結果而非純粹的教義之爭。伊朗革命衛隊"圣城旅"在海外的行動并非單純傳播什葉派信仰,而是擴展國家影響力;沙特資助海外清真寺也主要服務于國家利益而非宗教熱情。瓦哈比主義與什葉派激進主義的碰撞,本質上是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競爭。正因如此,普通穆斯林的宗教情感常被政治精英利用,轉化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
外部大國的干預猶如在傷口上撒鹽。美國與沙特的傳統盟友關系使伊朗將利雅得視為"華盛頓的代理人";俄羅斯與伊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又讓沙特感到"什葉派新月"的威脅。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試圖在中東保持平衡姿態,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地區競爭——伊朗恰巴哈爾港與沙特吉達港的擴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經濟層面的較勁。國際能源市場的波動更會立即轉化為兩國博弈的籌碼:當油價下跌時,沙特可能增產以打擊依賴石油出口的伊朗經濟;而伊朗則通過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來展示反制能力。
2016年斷交危機后,兩國關系一度跌至冰點。但國際政治中沒有永恒的敵人——2021年以來,在伊拉克等中間國的斡旋下,雙方開始試探性接觸。2023年3月,在中國協調下,伊朗與沙特達成恢復外交關系的協議,這一突破性進展展示了地區國家自主解決爭端的可能性。然而,結構性矛盾不會因外交儀式而消失:也門戰事仍在繼續,核問題懸而未決,地區影響力爭奪一如既往。和解進程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任何突發事件——如2023年8月波斯灣油輪爭端——都可能使緩和態勢急轉直下。
解開伊朗沙特恩怨的死結需要超越簡單的敵友二分思維。兩國關系本質上是中東秩序重構過程中的必然陣痛,是地區大國尋找新平衡的痛苦嘗試。未來可能的路徑包括:建立區域性安全對話機制,將對抗納入制度性管控框架;推動經濟相互依存,通過共同開發油氣田等項目創造合作動力;鼓勵民間交流,打破妖魔化對方的刻板印象。但最根本的是,雙方需要認識到,在中東這片孕育了人類最早文明的土地上,共存而非征服才是智慧的選擇。
站在歷史的高處俯瞰,伊朗與沙特的恩怨不過是漫長文明交往史中的一個章節。從波斯帝國的輝煌到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繁榮,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對抗與融合。當今的緊張局勢終將在歷史的進程中找到它的解決方案——要么通過智慧的外交實現共贏,要么在無休止的沖突中兩敗俱傷。對于擁有悠久文明記憶的兩個民族而言,重新發現合作的價值或許比沉溺于對抗的慣性更為可取。畢竟,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地區動蕩中獨善其身,共同安全才是最高級的國家安全。

千年恩怨:伊朗與沙特的地緣博弈與中東棋局

在波斯灣兩岸,伊朗與沙特阿拉伯的千年恩怨如同一盤未解的棋局,牽動著整個中東的命運。這兩個地區強權的對峙,既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古老分裂的現代延續,更是地緣政治博弈的復雜體現。

歷史長河中,波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碰撞從未停歇。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波斯后,波斯人通過皈依什葉派保持了文化獨特性。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中,波斯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對抗,確立了什葉派與遜尼派對峙的基本格局。這種宗教-文明斷層線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獲得了新的政治表達,革命輸出理念與沙特保守的瓦哈比主義形成直接對抗。

當代地緣博弈中,伊朗與沙特通過代理人戰爭展開較量。從也門胡塞武裝到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從黎巴嫩真主黨到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兩國將中東變成了意識形態與權力角逐的競技場。2016年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爾引發的外交危機,2023年在中國斡旋下的復交,都體現了這對矛盾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中東棋局中的大國因素不容忽視。美國對沙特的傳統支持與對伊朗的制裁,俄羅斯與伊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平衡外交,都為伊沙博弈增添了變數。地區國家如土耳其、以色列的介入,使局勢更加盤根錯節。

千年恩怨不會輕易消弭,但歷史告訴我們,對抗與對話總是交替出現。中東的未來或許不在于徹底解決這對矛盾,而在于建立管控分歧的機制。當石油時代逐漸落幕,新能源地緣政治正在形成,伊沙關系將面臨新的考驗與機遇。在這盤未終的棋局中,智慧比武力更能決定最終的勝負。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酈子惠,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公交車舒婷1一20全文

《公交車上的舒婷》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繪了當代都市人的生活與心靈掙扎。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