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秋嬋
投稿

秋嬋鳴晚風

2025-08-16 06:19:28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曲培元,位珠弦,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秋蟬
蟬聲漸稀,已是秋深。我獨坐窗前,聽那殘存的幾聲蟬鳴,竟覺得分外凄涼。
秋蟬與夏蟬不同。夏蟬聒噪,成群結隊地嘶鳴,仿佛要將整個夏天都據為己有;而秋蟬卻只是零星地叫,聲音也低沉許多,像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不再那般張揚了。
前日里,我在院中槐樹下發現一只垂死的秋蟬。它伏在樹干上,翅膀已經破損,六條細腿無力地抓著樹皮,腹部卻仍在一縮一脹,發出斷續的鳴叫。我想它大約是要死了,便蹲下身去細看。
這蟬通體黑褐,與樹皮顏色相近,若非那微弱的顫動,幾乎難以察覺它的存在。它的眼睛是兩個凸起的黑點,已經失了神采;口器細長,想來生前必是靠著這利器刺入樹皮,吮吸汁液為生。如今這利器也軟塌塌地垂著,再無用武之地了。
我忽想起幼時在鄉間,常與伙伴們捕蟬為戲。用竹竿頂端涂了膠,悄悄伸向鳴蟬,那蟬只顧高歌,不防背后有敵,便被粘住,掙扎不得。我們得了蟬,便用線拴了它的腿,任其在空中飛舞,以此為樂。蟬越是掙扎,我們笑得越是歡暢?,F在想來,那蟬想必痛苦至極,只是我們孩童無知,竟以他物的痛苦為樂事。
眼前這只垂死的秋蟬,想必也曾經歷過那樣的夏日。它從土中鉆出,爬上樹干,蛻去外殼,展開新翅,然后開始了短暫的生命。它日日高歌,吸引配偶,完成繁衍的使命。而今秋至,它的生命也將走到盡頭。
蟬的一生,在地下蟄伏數年,出土后卻只能活一個夏天。人們常說蟬鳴煩人,卻不知那是它們用盡全力在歌唱生命。它們在地下忍受漫長的黑暗,只為那一夏的光明。而這一夏,于它們便是整個生命的意義所在。
我伸手想碰一碰這只秋蟬,它卻突然振翅,竟飛了起來。然而只飛了尺許,便又跌落在地。它在地上翻了個身,六足朝天,徒勞地劃動著。我把它翻過來,它便又一動不動了,只有腹部還在微微起伏。
風起,一片黃葉飄落,恰好蓋在蟬的身上。我想,這便是它的殮衣了。秋蟬死于秋葉之下,倒也相宜。
次日清晨,我再去看時,那蟬已經僵硬,被幾只螞蟻圍著。螞蟻們忙碌地搬運著這意外的收獲,而蟬的空殼在晨光中顯得格外輕飄。
秋蟬已盡,冬天也就不遠了。

秋蟬五境:論古典詩歌中的蟬意象與生命哲學的深層共鳴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譜系中,秋蟬占據著一個微妙而深刻的位置。它不同于春鶯的歡快、夏蛙的喧鬧,而是以一種近乎透明的存在感,承載著詩人對生命本質的思考。本文將通過"秋嬋鳴晚風"、"寒秋嬋影孤"、"秋嬋棲葉聲"、"秋深嬋語細"、"月下秋嬋吟"五個典型意象場景,剖析秋蟬如何從單純的生物現象升華為凝結著中國人獨特生命觀的美學符號,并探討這種審美傳統對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啟示價值。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Soo-Kyung Kim,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隔壁的姐妹

## 鏡像人生:《隔壁的姐妹》中的雙重自我與身份重構在動畫《隔壁的姐妹》看似溫馨的日常敘事背后,潛藏著一個關于身份認同的深刻寓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