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宮商角羽徽怎么念
投稿

宮商角徵羽五音正確讀音解析

2025-08-15 07:46:33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隋冰玉,衣莉雪,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五音之辯:當"宮商角徵羽"成為文化認同的密碼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宏大敘事中,"宮商角徵羽"這五個簡單的音節承載著遠超其字面意義的重量。這五個漢字組成的五聲音階,不僅是音樂理論的基石,更是中華文明獨特的審美密碼與文化基因。然而,當現代人面對"徵"究竟讀"zhǐ"還是"zhēng"的困惑時,這場看似簡單的讀音之爭,實則暗藏著一場關于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深層對話。
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將五聲音階命名為宮、商、角、徵、羽,對應現代音階中的do、re、mi、sol、la。這一體系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趨成熟,《管子·地員篇》就有關于五音相生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五聲音階并非中國獨有,蘇格蘭民歌、非洲部落音樂中都能找到類似結構。但中國古人賦予這五個音級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將音樂與宇宙秩序、社會倫理緊密相連,形成了西方音樂理論中罕見的"音—宇宙—社會"三位一體認知模式。
"徵"字的讀音爭議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與現代的認知鴻溝。在音樂專業語境中,"徵"應讀作"zhǐ",這是延續千年的傳統讀法;而在日常語言中,許多人會誤讀為"zhēng",因為后者的使用頻率遠高于前者。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專業術語與日常用語的割裂,更揭示了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尷尬處境——我們依然在使用那些古老的符號,卻逐漸忘記了它們的本真含義。
語言學家索緒爾指出,語言符號是能指(音響形象)與所指(概念)的結合體,二者關系本質上是任意的。但當"宮商角徵羽"這樣的文化密碼被代代相傳,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結就被賦予了歷史重量與文化記憶。一個讀音的偏差,可能導致整個文化認知體系的松動。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徵(zhǐ)"誤讀為"zhēng"時,不僅是一個音節的變化,更是文化記憶鏈條上一處細微卻關鍵的斷裂。
在全球化浪潮中,五聲音階的命運頗具啟示性。西方十二平均律隨著古典音樂、流行文化的擴張成為"世界標準",而中國的五聲音階則被邊緣化為"民族特色"。這種不對等的文化交流,使得"宮商角徵羽"的讀音問題超越了學術討論范疇,成為文化主權的一種象征。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指出,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權力斗爭的場域。在這個意義上,堅持"徵"字的正確讀音,是對抗文化同質化的一種微小卻堅定的抵抗。
面對傳統音樂的現代轉型,我們需要超越簡單的"保護主義"或"革新主義"二元對立。古琴大師吳文光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傳統曲目,卻嚴格遵循古指法;作曲家譚盾在電影音樂中大量運用五聲音階,卻賦予其全新的表現力。這些實踐表明,傳統的生命力不在于僵化保存,而在于創造性轉化。同樣,"宮商角徵羽"的傳承不應停留在考古式的讀音糾正,而應激活其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可能性。
在數字化時代,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傳播機遇與挑戰。短視頻平臺上,以五聲音階創作的國風音樂獲得億萬播放量;音樂APP中,"宮商角徵羽"的教學視頻吸引著全球學習者。這種新的傳播生態既可能稀釋傳統的深度,也可能擴大其影響力邊界。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在流量狂歡中保持對文化本真的敬畏——比如,至少確保"徵"字不被誤讀。
文化記憶理論開創者揚·阿斯曼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依賴于"固化形式"——那些被制度化的文字、儀式與符號。"宮商角徵羽"正是這樣的固化形式,它們如同文化基因,在代際傳遞中保持著中華音樂美學的獨特性。每一次正確的發音,都是對這種文化基因的復制與強化;每一次錯誤的讀音,都可能導致文化變異的累積。
站在文明對話的高度,五聲音階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民族特色,更在于它為世界音樂提供了另一種認知框架。當西方音樂理論將八度機械地十二等分時,中國古人卻在五音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律學體系和音樂哲學。這種差異不是優劣之分,而是認知多樣性的體現。保護"宮商角徵羽"的完整傳承,就是為人類音樂文明保存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
從"宮商角徵羽"的讀音之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語言學問題,更是一場關于文化主體性的無聲辯論。每個文明都需要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結合點——既不做博物館里的木乃伊,也不成為全球化流水線上的復制品。當我們下次念出"宮、商、角、徵(zhǐ)、羽"時,或許應該意識到,這五個音節中跳動的,是一個古老文明對自身音樂靈魂的堅守與召喚。在文化認同日益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這樣的堅守不僅關乎過去,更指向未來。

五音之爭:當傳統讀音遭遇現代誤讀的尷尬

"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字,在音樂專業課堂上被反復念錯,已成常態。當教授在講臺上將"徵"字讀作"zhǐ"而非"zhēng",當學生將"羽"字誤讀為"yǔ"而非"yù",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承載著中國幾千年音樂智慧的音律名稱,為何在現代語境中屢遭誤讀?這種集體性的讀音錯位,折射出傳統文化在當代傳承中的深層困境。

五音體系作為中國音樂理論的基石,其名稱讀音本有嚴格規范。徵(zhēng)與古代"征"字相通,羽(yù)與"雨"同韻,這些讀音在《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中均有明確記載。然而,現代漢語的語音演變與簡化字改革,使這些專業讀音逐漸被日常讀音所取代。當"徵"簡化為"征",其本音zhēng便被zhǐ音覆蓋;當"角"字在音樂語境中本應讀jué卻常被讀作jiǎo,傳統音樂的語音密碼正在被系統性篡改。

這種誤讀現象背后,是傳統音樂教育體系的式微。古代樂師通過口傳心授,確保五音名稱的正確傳承;而現代音樂教育重西輕中,民族音樂理論淪為邊緣課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傳媒在傳播傳統文化時的隨意性——影視劇中角色將"宮商角徵羽"讀得五花八門,流行歌曲為押韻任意改變讀音,這些都在無形中強化了錯誤讀音的"合法性"。

讀音的誤讀絕非小事,它可能導致整個音樂理論體系的認知偏差。將"徵"(zhēng)誤為zhǐ,就割裂了其與"徵調""變徵"等術語的關聯;把"羽"(yù)讀作yǔ,便模糊了其作為音律名稱的特殊性。當讀音失真,與之相關的音樂概念、審美意蘊也將隨之扭曲。明代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強調"正音所以明道",指出正確讀音對理解樂理的關鍵作用,這一警示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挽救五音讀音的準確性,需要多方合力。音樂院校應恢復傳統音韻學課程,培養師資的正確讀音意識;文化部門可制定傳統音樂術語讀音標準,引導媒體規范使用;新媒體平臺更可利用技術手段,為五音名稱添加正確注音。只有當"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ēng)羽(yù)"的純正讀音重新回蕩在音樂殿堂,我們才能真正聽懂祖先留下的樂律密碼,延續這條流淌了三千年的音樂血脈。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祿昕雅,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是一部深刻剖析家庭關系和社會現實的電影,通過對獨生子女這一群體的刻畫,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