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恂恂善誘 七顆糖
投稿

恂恂善誘七顆糖的甜蜜成長啟示錄

2025-08-17 06:17:27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Anna Tsukanova,粟璇靈,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糖衣下的規訓:從"恂恂善誘"到"七顆糖"的權力美學
"恂恂善誘"與"七顆糖",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卻意外地在我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前者出自《論語·子罕》,形容孔子溫和而耐心地引導弟子;后者則是當代教育中常見的一種行為管理策略——用七顆糖果作為獎勵,引導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當我將這兩個跨越兩千多年的教育場景并置思考時,一種令人不安的相似性浮現出來:無論是古代圣賢的循循善誘,還是現代教師的糖果獎勵,本質上都是通過某種"甜蜜的暴力"實現對他人行為的塑造與控制。這種發現促使我重新審視教育中那些被美化的權力關系。
"恂恂善誘"一詞承載著儒家教育理想的光環。孔子與弟子們席地而坐,在問答與對話中傳遞智慧,這種教育圖景被后世不斷神化。然而,當我們剝開這層理想化的外衣,會發現其中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權力結構。孔子作為老師,掌握著知識的話語權;弟子們作為學習者,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善誘"的過程,實際上是老師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對學生思想進行重塑的過程。在《論語》記載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弟子對孔子觀點的直接挑戰,更多的是"唯唯諾諾"的接受與領悟。這種看似溫和的教育方式,實則構建了一種更為隱蔽也更為牢固的權力關系——學生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被塑造,反而將這種塑造內化為自我追求。
而"七顆糖"的教育策略,則是現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表面上,它比傳統的體罰或責罵更為人道,用甜蜜的獎勵替代了痛苦的懲罰。但究其本質,這依然是一種行為控制技術——只不過將外在的強制轉化為內在的欲望。孩子們為了獲得那七顆糖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這種對外在獎勵的依賴會內化為他們的行為動機。法國哲學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揭示的"權力的微觀物理學"在此得到完美印證:現代權力不再主要通過暴力展示自身,而是通過一系列精細的技術和策略,將個體訓練成自我規訓的主體。"七顆糖"策略的可怕之處在于,它讓被控制者熱愛自己的被控制狀態。
從"恂恂善誘"到"七顆糖",教育權力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演變,但其核心邏輯一脈相承。在古代,教育權力披著道德教化的外衣;在現代,它換上了科學心理學的面具。無論是孔子的"誘"還是教師的"糖",都在進行著同一件事:將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求。這種轉化過程如此自然,以至于被教育者往往渾然不覺。我們贊美"恂恂善誘"的教育藝術,肯定"七顆糖"的教學智慧,卻很少質疑其中隱含的權力關系。當教育成為權力運作的場域,學習便很難說是自由的探索,而更像是被精心設計的馴化過程。
面對教育中這種無處不在的權力關系,我們是否有突圍的可能?我認為關鍵在于重建教育中的主體間性——讓教育不再是單向的灌輸或誘導,而成為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與共同探索。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提出的"提問式教育"為我們提供了啟示:教師不應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也不應是 passively 的接受者,雙方都是認知過程中的主體。在這種教育關系中,"恂恂善誘"不再是老師對學生的單向引導,而是相互啟發;"七顆糖"不再是行為控制的手段,而成為平等交流中的一種表達。
回望"恂恂善誘"與"七顆糖"的教育場景,我看到的不僅是教育方法的演變,更是權力技術的美學化進程。當權力披上溫柔的外衣,當控制戴上甜蜜的面具,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識。真正的教育不應是精致的規訓,而應是自由的綻放;不應是權力的運作,而應是生命的對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想象教育的可能性——不是放棄所有的引導與激勵,而是將它們置于平等與自由的框架之中,讓教育真正成為解放而非馴化的力量。

甜蜜的暴政:七顆糖背后的規訓神話與溫柔陷阱

"恂恂善誘七顆糖"表面上是一套溫和的教育方法,實則揭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現代教養困境——我們如何在"為了你好"的甜蜜包裝下,不知不覺地將孩子塑造成符合社會期待的標準化產品?這套方法以"七顆糖"為象征,構建了一個看似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儀式,每天通過小獎勵引導孩子行為,卻在不經意間暴露了當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溫柔控制機制。當我們為這種"不吼不叫"的教養方式歡呼時,是否思考過:這些甜蜜的糖粒,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更為隱蔽的規訓工具?

"恂恂善誘"四字本身就耐人尋味。"恂恂"形容溫順恭謹的樣子,"善誘"則暗示著循循誘導的技巧。這種教育方式的核心在于通過持續的正向反饋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其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的鴿子實驗早已證明,定時、定量的獎勵能夠有效地塑造和固定特定行為。"七顆糖"不過是將實驗室中的 pellets(顆粒飼料)替換成了更具誘惑力的糖果,將冰冷的實驗裝置換成了溫馨的家庭場景。但本質未變——行為的塑造通過精確計算的獎勵機制完成。

法國思想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揭示了現代社會如何通過一系列微妙的"規訓技術"生產出馴服的身體。學校、工廠、醫院等機構發展出一套精密的獎勵—懲罰系統,不是為了壓抑,而是為了"更好地"生產符合社會需要的個體。"七顆糖"教育法正是這種規訓技術的家庭版演繹。當父母精心設計每天的獎勵計劃,當孩子的行為被分解為可觀察、可測量、可改進的單元時,家庭這個本該充滿無序與溫情的空間,就悄然變成了一個微型規訓機構。孩子學會的不是內在的道德判斷,而是對外部評價體系的精準計算——"我做這件事能得到糖嗎?"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教養方式中隱藏的"情感資本主義"邏輯。意大利哲學家貝爾加米尼指出,當代社會已將人類情感全面商品化,連親子關系也難以幸免。"七顆糖"將愛與認可物質化為可數、可量的糖粒,將復雜的親子互動簡化為一種交易關系——好行為兌換獎勵。當孩子問"我今天能得到幾顆糖"時,他們已經無意識地將自己的價值與外部獎勵掛鉤。這種機制培養出的不是內在動機驅動的個體,而是精于計算的情感商人,他們未來很可能成為那些為點贊數而活、為外部評價所困的成年人。

"恂恂善誘"的溫柔表象下,還暗含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力結構。表面上,父母放棄了傳統的打罵教育,選擇了更"文明"的方式;實際上,只是將赤裸的權力包裹在糖衣之中。孩子依然處于被評判、被塑造的位置,只是這次塑造的工具從恐懼變成了愉悅。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認為,最有效的權力恰恰是那些被渴望、被認同的權力形式。"七顆糖"教育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讓孩子們主動渴望得到認可,自愿內化父母的評價標準。這種內化比任何外在強制都更為徹底——它不是"你必須",而是"我想要"。

當代社會對"完美教養"的癡迷,催生了"七顆糖"這類方法的流行。中產階級父母尤其深陷這種焦慮——既不愿重復自己父母那代的專制教育,又恐懼于所謂"放任教養"可能帶來的失控。于是,"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方式成為理想折衷。但問題在于,這種教養同樣預設了一個"理想兒童"的標準模型,只不過評判標準從"聽話"變成了"情商高""自主性強"等更現代的指標。孩子依然被期待符合某種模板,只不過這個模板穿上了進步教育的外衣。

那么,是否存在逃脫這種溫柔暴政的可能?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或許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兒童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而非被動接受塑造。這意味著教育者需要放棄"塑造者"的傲慢,轉而成為"環境的準備者"和"探索的陪伴者"。意大利瑞吉歐教育法中的"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理念也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存在方式和表達形式,教育不是將多樣性強納入單一軌道,而是為多元表達創造空間。

在家庭教育中,這可能意味著減少預設的目標行為清單,增加真正的對話空間;意味著父母需要忍耐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混亂與反復,而不是急于用"糖果"引導他們走向"正確"方向;意味著重視過程而非結果,關注關系而非行為。德國教育學家本納提出的"非確定性教育"理念也值得借鑒——教育不應追求確定的結果,而應保持開放,允許孩子成為"意想不到的人"。

七顆糖的甜蜜背后,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全盤否定獎勵機制,而是對其保持清醒認知。糖可以作為偶爾的驚喜,卻不該成為日常的貨幣;可以是不期而遇的歡樂,卻不該是可預期的工資。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設計多么精巧的行為塑造方案,而在于有勇氣放棄控制,忍受不確定性,在平等的關系中與孩子共同成長——不是作為規劃師與原材料,而是作為兩個都在探索中的生命。

當我們將教育的目光從"塑造"轉向"相遇",從"矯正"轉向"理解",那些甜蜜的糖果或許才能真正回歸其本質——不是操控的工具,而是共享的喜悅。在這樣的相遇中,孩子才能不僅學會如何行為,更學會如何思考、感受,并最終成為真正的自己,而非我們甜蜜幻想中的投影。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藏冬花,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