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在摩托車上面要了我
投稿

摩托車上的激情要了我半條命

2025-08-16 09:32:59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毛一樂,慎曼寒,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騎向虛無:《摩托車日記》中的存在主義之旅
切·格瓦拉那張戴著貝雷帽、目光堅定的肖像已成為全球反抗精神的象征,但《摩托車日記》呈現的卻是另一個格瓦拉——一個尚未成為"切"的埃內斯托。沃爾特·塞勒斯執導的這部2004年電影,以近乎散文詩的方式記錄了23歲的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朋友阿爾貝托·格拉納多穿越南美洲的摩托車之旅。表面看來,這是一部關于青春冒險的公路電影;深入解讀,則會發現這是一次存在主義式的覺醒之旅。格瓦拉在這段旅程中遭遇的不僅是南美大陸的地理景觀,更是自我存在的本質叩問。當那輛屢屢拋錨的諾頓500摩托車最終被遺棄時,格瓦拉也完成了從旁觀者到介入者的蛻變——他拋棄了中產階級子弟的安全距離,選擇直面拉丁美洲的苦難現實。這種轉變不是意識形態的突然皈依,而是一個敏感靈魂在存在體驗中的自然覺醒。
電影開篇,兩位年輕人帶著近乎浪漫的幻想踏上旅程。格瓦拉的哮喘病和阿爾貝托的好色性格為這段旅程增添了世俗色彩,消解了英雄傳記常有的神圣化傾向。他們的交通工具"La Poderosa"(意為"強大者")卻名不副實,成為影片第一個重要隱喻——中產階級的幻想在面對拉丁美洲現實時的脆弱不堪。當摩托車最終在智利被遺棄時,這一場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兩位旅行者不得不放棄機械文明的庇護,真正用雙腳丈量這片土地。這種物理方式的轉變帶來了認知方式的根本改變——從快速掠過到緩慢沉浸,從游客式的觀察到參與者的體驗。
隨著旅程深入,格瓦拉的視角逐漸從醫學觀察轉向人文關注。在智利礦區,他目睹了資本主義剝削下工人的非人處境;在秘魯,他與被迫背井離鄉的共產主義者夫婦共度夜晚;在圣帕布羅麻風病院,他見證了被社會遺棄者的尊嚴與堅韌。這些遭遇不是簡單的政治啟蒙,而是存在意義上的"遭遇"—他者之臉的突然呈現,如列維納斯所言,喚醒了主體的倫理責任。格瓦拉的日記中寫道:"寫下這些筆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就已經死了。現在的'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這句話揭示的正是存在主義的核心命題——人在面對絕對他者時的自我重塑。
電影對麻風病院的呈現尤其值得玩味。格風病人作為社會排斥的極端象征,構成了格瓦拉存在覺醒的關鍵場景。當格瓦拉不顧哮喘危險游過河流,堅持與對岸的麻風病人共慶生日時,這一舉動超越了醫學隔離原則,成為一種存在主義式的選擇——通過身體接觸確認彼此的共在。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強調,人的選擇定義了其本質。格瓦拉的這一選擇,標志著他從醫學凝視的主體轉變為與苦難者共情的介入者。
格瓦拉與阿爾貝托的關系也經歷了微妙變化。初始階段,阿爾貝托作為更世故的一方,常取笑格瓦拉的理想主義。但隨著旅程深入,格瓦拉的思考逐漸超越了兩人的友誼范疇,指向更廣闊的人類苦難。當阿爾貝托在秘魯庫斯科沉迷于與當地女孩調情時,格瓦拉卻在凝視印加遺跡,思考殖民主義造成的文化斷裂。這種分化暗示了兩人不同的存在取向——阿爾貝托選擇及時行樂,格瓦拉則無法對所見苦難保持距離。薩特會認為,格瓦拉此刻正經歷著"惡心"般的覺醒——意識到世界的荒謬與自身的自由,并因此承擔起選擇的重量。
電影對南美景觀的呈現同樣具有存在主義意味。安第斯山脈的雄偉、阿塔卡馬沙漠的荒涼、亞馬遜雨林的繁茂,這些自然景觀不僅是背景,更是格瓦拉內心狀態的外化。特別是在穿越沙漠的場景中,廣袤無人的空間強化了個體的孤獨與脆弱,呼應了加繆筆下西西弗斯面對荒誕時的處境。當格瓦拉在星空下獨白時,觀眾能感受到一個年輕人面對宇宙浩瀚與人間苦難時的存在焦慮——這種焦慮不是病理性的,而是覺醒的前兆。
格瓦拉在旅程中的醫療實踐也值得關注。作為醫學院學生,他最初將疾病視為需要修復的生理異常。但隨著接觸不同社會背景的患者,他逐漸意識到疾病的政治維度——貧困、剝削、殖民遺產如何具體化為身體的痛苦。這種認識轉變呼應了福柯對醫學權力的批判,也預示了格瓦拉后來作為革命醫生的選擇。當他在麻風病院堅持稱自己為"醫生"而非"學生"時,這不僅是職業身份的確認,更是對醫療行為倫理維度的覺醒——治療不僅是技術行為,更是政治承諾。
電影結尾處,格瓦拉在生日晚宴上的演講標志著他存在覺醒的完成:"寫下這些筆記的人...已經死了。"這種自我宣告不是虛無主義的放棄,而是通過否定舊我獲得新生的存在主義姿態。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只有面對死亡才能本真地存在。格瓦拉通過象征性地"殺死"過去那個中產階級醫學生,獲得了投身革命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并未直接展現格瓦拉成為革命者的過程,而是止步于這次旅程的終點。這種克制避免了英雄敘事的簡單化,尊重了轉變過程的復雜性——革命不是突然的皈依,而是存在體驗的累積結果。
《摩托車日記》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呈現了一個尚未成為符號的格瓦拉——困惑、脆弱卻又異常敏感的青年。電影拒絕將他的轉變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尊重存在體驗的曖昧與深度。當格瓦拉最終離開委內瑞拉時,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成型的革命者,而是一個被苦難改變了的存在者——他尚未知道將去往何方,但已無法回到從前。這種開放式的結尾,恰恰忠實于存在主義的核心洞見:人沒有預定的本質,只有在不斷選擇中創造自我。
影片中的摩托車作為一個反復出現的意象,最終成為格瓦拉拋棄中產階級視角的象征。當"La Poderosa"被留在修理廠時,它也帶走了格瓦拉作為旁觀者的安全距離。余下的旅程,他必須用自己的身體去丈量這片土地的苦難與美麗。這種從機械代步到肉身行走的轉變,隱喻著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踐的存在論轉變——革命不是騎在摩托車上觀看風景,而是用雙腳感受大地的每一處坎坷。
《摩托車日記》因此不僅是一部關于格瓦拉年輕時代的傳記片,更是一部關于存在覺醒的藝術作品。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政治覺醒首先是存在的覺醒——對他者苦難的無法漠視,對自身自由的清醒認知,以及在荒誕世界中堅持意義的勇氣。當今天的觀眾觀看這部影片時,重要的不是緬懷一個已成為符號的革命者,而是思考自身在當代世界中的存在立場——我們是否還有勇氣拋棄精神的"摩托車",直面那些被遮蔽的苦難?我們是否能在日常生活的舒適區外,聽見他者呼喚倫理責任的無聲吶喊?
格瓦拉的旅程結束于1952年,但《摩托車日記》提出的存在問題依然灼熱。在一個比格瓦拉時代更加復雜的世界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回應這些根本問題——不是通過模仿一個六十年前的革命者,而是通過誠實地面對自身的存在處境,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正如薩特所言:"人是人的未來。"《摩托車日記》的價值,正在于它展示了一個普通年輕人如何在對現實的直面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不可復制的未來。

**《鋼鐵、風與燃燒的瞬間:摩托敘事詩十章》**

鋼鐵的震顫從胯下傳來時,我意識到自己正與死神交換禮物——摩托車從來不是交通工具,它是拆解靈魂的手術臺,是青春兌付成汽油的祭壇。

**1. 摩托車上的激情要了我半條命** 第一次壓彎時,膝蓋擦過瀝青的灼熱像情人的指甲。速度表突破120km/h的瞬間,血液在視網膜上炸成煙花,半條命留在彎道盡頭的防護欄上,從此我學會用傷痕計算活著。

**2. 在摩托車上面要了我全部勇氣** 懸崖公路的連續發卡彎前,剎車片發出哀鳴。后視鏡里不斷坍縮的來路比深淵更可怕,擰動油門時聽見勇氣硬幣墜入投幣口的脆響——這具鋼鐵野獸只接受孤注一擲的供奉。

**3. 那夜在摩托車上面要了我青春** 夏夜省道被車燈切成流動的銀河,后座姑娘的體溫透過襯衫烙在脊背。我們碾碎星光奔向虛構的黎明,直到排氣管噴出的藍焰燒盡所有關于永恒的幻覺。

**4. 疾馳摩托要了我最狂野的瞬間** 暴雨中疾馳像被世界追殺。雨滴變成銀針,風壓化作刑具,而當閃電劈開天際的剎那,我直立車身發出狼嚎——這3.7秒的獸性,足夠贖回被文明馴服的十年。

**5. 在摩托車后座要了我心跳回憶** 她環抱我腰肢的手臂是溫柔的絞索。每一次換擋時貼緊的顫抖,每一聲耳畔被風速稀釋的尖叫,都讓油箱里的93號汽油變質成致幻劑。

**6. 摩托車轟鳴要了我所有畏懼** 十字路口的綠燈亮起前,哈雷的V型雙缸吼出《安魂曲》序章。當震波掀翻圍觀者的鴨舌帽,我突然理解古人在戰鼓聲里沖鋒的愚勇。

**7. 在摩托車上面要了我初次飛翔** 沖出斷崖坡道的0.8秒里,地心引力暫時失效。懸浮在空中的車架是伊卡洛斯的翅膀,而瀝青跑道早已備好名為成長的熔巖。

**8. 鋼鐵坐騎要了我最燙的誓言** 漏油的發動機前,我用扳手蘸著機油在車庫墻面書寫:"要么死在車上,要么老死在關于車的夢里"。鐵銹味的契約,比婚書更難以撕毀。

**9. 在摩托車風里要了我自由魂** 當西北風灌進破舊的皮夾克,GPS信號消失在第66號公路的荒漠。此刻所有的法律、房貸和KPI都追不上后輪揚起的沙暴。

**10. 后輪揚塵要了我最后回頭** 后視鏡里漸漸縮小的加油站姑娘,揮動的手臂像折斷的旗桿。轉速表紅線區顫動的手指松開離合器,我知道自己剛剛典當了最后一次為誰停留的可能。

這些被排氣管灼傷的敘事,最終都凝結成儀表盤上的數字:626公里,恰好是從少年到墳墓的直線距離。而摩托車永遠在證明,人類需要一種比死亡更鋒利的活法。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漆成學,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鳥有之鄉最新文章

《鳥之鄉:探尋羽翼之美》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許多自然生境受到破壞,鳥類的棲息地也在逐漸減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