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月落歸林
投稿

月落歸林映照千年詩意畫卷

2025-08-16 18:17:33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郗彬蓮,諸屬國,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 月落歸林
月亮沉下去了,林子里便黑起來。
我向來是喜歡月亮的。每每夜深人靜,獨坐窗前,望著那輪清冷的圓盤,便覺得心中有什么東西被勾了出來。月亮是好的,它不似太陽那般咄咄逼人,也不像星星那樣閃爍不定。它只是靜靜地懸在那里,照例地照著,照例地沉默著。
然而今夜,月亮卻沉下去了。
林子里黑得厲害。那些白日里青翠的葉子,此刻都成了模糊的影子,在風中搖晃著,發出沙沙的聲響。我站在林子邊緣,躊躇著是否要進去。林子里有什么?大約不過是些尋常的樹木、野草、小獸罷了。但黑暗總是能給人添些想象,使人疑神疑鬼起來。
我終究還是邁步進去了。腳下的枯枝發出脆響,驚起幾只不知名的鳥兒,撲棱棱地飛向更深的黑暗。我抬頭望去,只見樹梢間漏下幾點星光,稀稀落落的,像是被誰隨手撒下的鹽粒。
林子里并非全然寂靜。遠處有溪水流淌的聲音,近處有蟲豸的鳴叫。這些聲音在黑暗中顯得格外清晰,仿佛它們才是這夜晚真正的主人。我循著溪水聲走去,心想有水的地方總該明亮些。
溪水果然在那里,泛著微弱的銀光。我蹲下身,用手掬了一捧水。水很涼,從指縫間漏下去,又回到了溪中。我想,這水大約是從山上流下來的,途經許多地方,見過許多事物,如今卻在這里與我相遇。它不會記得我,正如我不會記得它。
溪邊有一塊平坦的石頭,我坐了上去。月光已經完全消失了,但奇怪的是,眼睛漸漸適應了黑暗,反而能看清更多東西。我看見對岸有一叢野花,在夜色中依然挺立著。白日里它們或許鮮艷奪目,此刻卻只剩下輪廓,安靜地存在著。
忽然,林子深處傳來一陣響動。不是風吹樹葉的聲音,也不是小獸跑過的聲音,而是某種更大的、更沉重的東西在移動。我屏住呼吸,凝神聽著。那聲音時斷時續,似乎在猶豫,又似乎在試探。我不由得握緊了手中的樹枝——不知何時撿來的——心跳加快了。
聲音越來越近。我站起身,準備隨時逃跑或戰斗。然而從樹叢中鉆出來的,竟是一個人。
一個老人,背有些駝,手里拄著一根拐杖。他看見我,顯然也吃了一驚,后退了半步。
"誰?"他問,聲音沙啞。
"過路的。"我答道,稍稍放松了警惕。
老人走近了些,借著微弱的星光,我看清了他的臉。那是一張布滿皺紋的臉,眼睛深陷,卻出奇地明亮。他穿著粗布衣服,腳上是草鞋,看起來像是附近的村民。
"這么晚了,在林子里做什么?"他問。
"看月亮。"我說。
"月亮已經落下去了。"
"我知道。"
老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后在我旁邊的石頭上坐下。他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布袋,取出些煙絲,慢慢地卷起煙來。他的手指粗短,動作卻很靈巧。
"你是城里來的吧?"他問,并不抬頭。
"是的。"
"城里人總喜歡看月亮。"他點燃了煙,深深地吸了一口,"我們鄉下人看了一輩子,倒不覺得有什么稀奇。"
我沒有回答。煙味在夜晚的空氣中彌漫開來,有些辛辣,又有些苦澀。
"月亮是好東西,"老人繼續說,"照著莊稼長,照著路回家。但月亮下去了,人也該睡了。"
"您這么晚還在林子里走,不害怕嗎?"我問。
老人笑了,露出幾顆發黃的牙齒。"怕什么?這林子我走了六十年了,每一棵樹都認得。倒是你們城里人,一來就害怕。"
我想辯解,卻又無話可說。確實,我對這片林子一無所知,恐懼源于陌生。
"您住在附近?"我換了個話題。
"那邊,"老人用煙桿指了指,"翻過小山崗就是。老伴兒死了十年了,現在就我一個人。"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好,只好沉默。老人也不在意,自顧自地抽著煙。煙頭的紅光在黑暗中一明一滅,像是某種信號。
"年輕人,"老人突然說,"你知道月亮為什么落下去了嗎?"
我愣住了,這問題聽起來像是個謎語。"因為……天快亮了?"
老人搖搖頭。"月亮落下去了,是因為它累了。它照了一晚上,也該休息了。就像人一樣,不能總是亮著。"
我從未這樣想過月亮。在我眼中,它永遠是個無情的天體,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無所謂疲倦與否。但老人的話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講的童話,說月亮是個慈祥的老婆婆,每天晚上提著燈籠出來巡邏。
"您說得對。"我說,雖然并不完全認同。
老人抽完了煙,在石頭上磕了磕煙灰,然后站起身。"我該回去了,雞快叫了。"
我也站起來,"我送您回去吧,天太黑了。"
"不用,"老人擺擺手,"我閉著眼睛都能走回去。你自己小心點,別迷路了。"
他轉身要走,又停住了。"對了,年輕人,你要是真喜歡月亮,明天早點起來,它落下去的地方,也是它升起來的地方。"
說完,老人拄著拐杖,慢慢走進了黑暗中。我聽著他的腳步聲漸漸遠去,最終完全消失。
我又在溪邊坐了一會兒。東方的天空開始泛白,星星一顆接一顆地隱去。鳥兒們醒來了,發出清脆的鳴叫。林子里的黑暗在消退,各種形狀漸漸清晰起來。
我站起身,拍了拍褲子上的塵土。月亮已經歸林,而太陽即將升起。我突然明白了老人話中的意思——月亮的落下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走出林子時,天已大亮。回頭望去,只見滿目青翠,昨夜的神秘與恐懼蕩然無存。只有那溪水依舊流淌,不知疲倦,不問歸處。
月亮歸林,人歸家。各得其所,便是最好的安排。

月落歸林:一幅千年未央的詩意長卷

月落時分,山林披上一層銀白色的薄紗,仿佛天地間所有的喧囂都在這一刻歸于寂靜。這不是簡單的自然現象,而是一幅綿延千年的詩意畫卷,從《詩經》的"月出皎兮"到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再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中國人對月落歸林景象的癡迷,已然刻入文化基因。這十個關于"月落歸林"的詩意片段,恰如十顆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是一部微縮的中國自然審美史。

月落歸林首先是一種視覺的詩學。"映照千年詩意畫卷"與"墨染江南秋色"兩句,道出了中國文人以月為墨、以夜為紙的藝術創作方式。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遠望取其勢,近看取其質",恰可解釋月落時山林呈現的層次美感——遠處是朦朧的輪廓,近處則是細膩的光影交織。唐代詩人王維在《輞川集》中描繪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這種視覺詩學的典范。月華如水,洗滌塵世煩囂,將山林轉化為一幅動態的水墨長卷。

月落歸林更是一場聽覺的盛宴。"靜聽山夜私語"與"獨坐石上聽溪"揭示了中國人獨特的自然聆聽方式。莊子所謂"天籟",便是在這樣的月夜中最易感知。明代文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夜坐聽風,晝眠聽雨,悟天地之韻律。"當月色籠罩山林,風聲、溪聲、落葉聲交織成自然的交響樂,遠比人為音樂更為深邃。蘇軾夜游赤壁時聽到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僅是視覺體驗,更是聽覺上的頓悟——在月光下,連流水聲都顯得格外清澈。

月落歸林常引發超越時空的思緒。"風起故人遠方"與"云開見鶴影"兩句,展現了月光如何成為連接古今、貫通生死的精神媒介。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唱,道出了月光的鄉愁屬性;而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則賦予了月光超越地理阻隔的力量。在月落山林之際,游子思鄉、詩人懷古、哲人悟道,各種情感如同月光般流淌不息。元代畫家倪瓚筆下的疏林遠岫,常有孤月懸空,營造出一種"天地悠悠"的永恒感。

月落歸林還暗含人與自然相遇的戲劇性。"驚起棲鳥兩三"與"忽見燈火人家"構成了月光敘事中的意外轉折。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的描寫,正是這種人與自然不期而遇的經典場景。當月落西林,旅人忽見遠處微弱的燈火,那種溫暖與希望,恰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的孤絕與堅持。這些瞬間打破了夜的沉寂,賦予月下世界以生命的律動。

月落歸林最終指向創作與頓悟的神秘時刻。"拾得半句殘詩"生動再現了藝術靈感降臨的狀態。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強調"妙悟",認為好詩往往得于"山水之間,天機自動"。當月光穿過林梢,詩人在恍惚間接收到那"半句殘詩",恰如李賀"尋章摘句老雕蟲"的苦吟,又如賈島"推敲"的執著。藝術創作與自然啟示在月落時分達到完美融合,正如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月光下的山林就是最好的創作源泉。

這十個"月落歸林"的片段,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詩意宇宙。從視覺到聽覺,從情感到哲思,從偶遇到創作,月光下的山林成為中國文人精神的投射場。在這個場域中,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主客體,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關系。月落歸林之所以能"映照千年",正因為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心靈印記。當現代人重新凝視這些月落時刻,或許能重新發現那份對自然的敬畏與詩意棲居的可能——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外,永遠有一片月光籠罩的山林,等待著我們去聆聽、去感悟、去書寫未完的詩篇。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陳韻慧,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