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靈渠被入選什么遺產
投稿

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5-08-16 07:27:51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皇甫麗文,辜義盟,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靈渠申遺成功攻略:349字玩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靈渠,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2018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份攻略助你高效打卡這一歷史瑰寶:
**1. 核心亮點** - **歷史地位**:秦始皇時期修建,溝通湘江與漓江,是現存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 **科技價值**:體驗“陡門”閘壩技術(現代船閘前身),感受古人治水智慧。
**2. 必看景點** - **鏵嘴**:分水壩遺址,拍照打卡靈渠幾何形分流奇觀。 - **大小天平壩**:漫步石板壩體,觀察“人”字形分流設計。 - **古運河游船**(30元/人):泛舟水街,穿越秦代水運網絡。
**3. 實用貼士** - **交通**:桂林市區自駕1.5小時達興安縣,高鐵至興安北站后打車10分鐘即到。 - **門票**:50元(含鏵嘴、水街等核心區),8:30-17:30開放。 - **講解**:景區入口租電子導覽器(20元),或蹭旅行團講解更生動。
**4. 周邊聯動** - **興安秦城**:順路探訪秦始皇戍邊遺址(距靈渠3公里)。 - **桂林山水**:返程可銜接漓江竹筏(車程2小時),一站式體驗自然與人文雙遺產。
**總結**:靈渠以“活態遺產”之姿,完美融合歷史與風景,1日游足矣讀懂兩千年的中國水文明。(字數:349)

靈渠:千年水脈的世界回響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目光穿透嶺南的崇山峻嶺,落在了一條即將改變中國南北命運的水道上。史祿率領軍民"鑿渠運糧",在湘江與漓江之間開鑿出一條人工運河——靈渠。這條全長36.4公里的水道,不僅成就了秦始皇統一嶺南的偉業,更以其精妙的水利智慧,在2018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水利文明的非凡成就。

靈渠的工程智慧令人嘆為觀止。古人創造性地采用了"人"字形分水壩設計,將湘江水三七分流,七分北歸湘江,三分南入漓江,完美解決了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難題。陡門系統的發明更是世界船閘技術的雛形,通過層層閘門調節水位,使船只得以翻山越嶺。這些充滿想象力的水利創舉,比巴拿馬運河的船閘系統早了近兩千年,彰顯了中國古人在水利工程領域的超前智慧。

作為連接中原與嶺南的黃金水道,靈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軍事要道,使秦軍得以順利南下;更是經濟動脈,促進了南北物資交流與文化融合。稻作文明沿靈渠向南傳播,嶺南特產經此北運,這條水道見證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盛贊靈渠"導水分流,既濟舟楫,復灌田疇",道出了其航運與灌溉的雙重價值。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對靈渠水利智慧的當代肯定。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價其為"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其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理念至今仍具啟示意義。今天的靈渠依然灌溉著6萬余畝良田,滋養著一方百姓,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中國古代水利文明歷久彌新的最好證明。當現代水利工程師研究靈渠的每一處構造時,他們不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更讀懂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

從秦時明月到今日世界,靈渠跨越時空的對話仍在繼續。這條古老的水道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科技內涵,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的文明遺產。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偉大工程,從來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與自然的對話;不是一時的壯舉,而是千年的承諾。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佴婧歆,

相關新聞

首頁 首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微信 福鼎論壇 福鼎論壇 問政福鼎 問政福鼎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視頻會議下載

《視頻會議》是一部充滿懸疑與驚悚元素的電影,故事圍繞一群身處不同城市的專業人士展開,他們因為工作原因參加了一場重要的視頻會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