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會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發生共鳴,教師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調準音調”。所以,尋找和學生溝通的渠道,架起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就特別重要。而家訪就是搭建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交流的橋梁,它可以起到學校,家庭共同參與,撥動學生那根獨特琴弦的作用。
現在的聯系方式很多,諸如電話、手機、互聯網等,為什么要跟家長面對面的交流呢?可是當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訪之路時,我才體會到了電訪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面對面促膝交談與電話里的聽聲不見面,那感覺和效果就是不一樣。
利用本次我校舉行的“千名教師”大家訪活動,我們深入學生家中進行家訪,感受頗深。寒假剛開始,我和班級科任教師花了兩個晚上一起去所任教的10位學生家里家訪。由于去前都提前電話聯系了同學的家長,所以一切順利。
老師上門家訪,使學生、家長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每位同學的家訪都會讓我受益非淺,和學生家長相互了解情況,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溝通感情,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并且同學生家長共同研究,在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兩天下來,總體感受有四:
感受一:學生在校表現與在家的表現有時會有較大的差異。
家訪中,A同學在校內是一位能說會道,活潑好動,時而還要惹點小事的學生,但在家訪中,家長反映他是一位不太愛說話,在家比較文靜的學生。聽完班主任老師的描述,面對兩種相距甚遠的表現,家長怎么也不相信,當面詢問學生為何會這樣,孩子回答:在家只有一個人,安靜慣了,就一直是這樣了。原來如此!另一B同學平時在班中是一表現積極的學生,尤其在班級勞動方面更是楷模,但在家里卻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放學回家的時間,家長反映,孩子學習不積極,整天看電視、上網,更談不上幫家里做家務,究其原因,孩子說:家里學習氣氛都沒有,平時,媽媽為了能讓我把精力都花在學習上,把家務都包下來了,所以,我回家后就是這幅樣子了。讓人感嘆:環境確實能夠影響人。
感受二:現在的父母大都能理性的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考試,進入初中后,大部分家長對自己子女的將來的定位比較務實,這突出表現在對自己子女學習成績的理性的對待。過去,很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名次,喜歡把自己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孩子的成績作比較。甚至要求孩子只能“升”,不能“降”,哪怕是后退一名,都會有嚴厲的懲罰。但在家訪的10位同學中,發現沒有一位家長對自己的子女提出硬性的要求,一位家長更是坦誠的說:經過小學和初中,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面有幾斤幾兩,所以在學習上只要他盡力就好,一次考砸了沒關系,就像大人的事業一樣,沒有一帆風順,只要你找到了成績下滑的原因,對癥下藥,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出“笨”、“沒出息”、“沒指望”這樣帶有挖苦意味的批評性語言,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學習上,大都能做到以鼓勵為主,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這樣的心態,著實讓人欣慰!
感受三:父母自身的素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家訪中我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整個忙于生計,極少照看、督促孩子。這使得我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沒辦法選擇家長,我們只能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更需要我們關心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反映:老師說的,孩子會聽進去的。作為學生的老師也特感動于這句話,老師的魅力無極限。當然高興之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了。讓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學生個體和認知表達水平。通過家訪使我了解到,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已經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文化程度不高,但為人處事有原則的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學習上的指導有欠缺,但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而少數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低,對自己的子女又過于溺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脾氣也越來越大,這些家庭往往已出現“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只是希望通過學校教育來改變孩子。
感受四:家訪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非常有必要。
當聽到老師要來家訪,大都數學生、家長都是很重視的,表現在:家訪前都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準備好了茶水、水果等物品,老早就在家里等候了,面對這樣的期待,家訪前老師的準備就很重要了,如果家訪中只說學習成績,顯然是不夠的,應該向家長比較完整的呈現孩子在校的全部表現,如學習、勞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等。讓家長更好地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現,爭取家長的配合,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得更好。在家訪中,發現有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自立能力較差,在學習習慣方面也不好,學習動力不足。對于這種孩子,家庭教育就顯得比較重要。家訪就能為父母指明方向,指出不足,有意識地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對于目前成績不錯、表現不錯的孩子,更多的是提更高要求,激勵更好發展。如果能做到多一點指導,少一點推卸責任;多一點肯定,少一點求全責備;多一點情感交流,少一點情況匯報;多一點針對性,少一點隨意性。家訪效果肯定會更好。
兩天的家訪,雖然很辛苦,去時都下著小雨,回來都晚上10點多了,但收獲卻頗豐,我覺得達到了一種雙贏的結果。在家訪中我深切體會到了家長對子女學業的重視,對我們老師給予的殷切希望,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同時在家訪中也讓學生成長,讓家長反思,讓大家一起進步!
“千人”大家訪活動,我們仍在進行中…… □福鼎一中 陳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