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虛華的社會中,大多數家長把孩子當成資本運作的基點,給了他們太多的美好期待和社會功利。而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低俗又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忙不迭的帶上孩子去書店搜尋《三字經》、《弟子規》等古訓,幫孩子報名參加胎教班、早教班、特長班……從幼年到高中都是家長強加于孩子身上的各種競爭。
這邊廂又縱容甚至培養孩子自私自利的惡習。從以前比誰尿得遠、樹爬得高,演變為誰家房子豪華、誰爹職位高的社會攀比,哪個不是家長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從父輩在各種自悲到自戀一系列社會交往中,感到迷茫、焦慮與困惑。
學校,讓一個孩子變笨的地方。這是約翰.霍特在教學生涯中的一個判斷。我個人認為,這不僅僅是種悲哀,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就拿語文作文寫作教學來說,早有張之洞在做四川學政時寫就的《書目問答》,其中有一篇叫《戒早開筆為文》:近個風氣,年方幼學,其胸中尚無千許字,何論文辭,更何論義理哉?而文理未得明順者,豈非欲速反遲?
現在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二年級就要求孩子寫日記、周記。詞不達意甚至莫名其妙內容的都有。老師急,家長更急,迫使我們用最少的時間強迫孩子多讀、多寫。拔苗助長式的方法大都適得其反,以失敗告終。
我不敢妄言。但我經常反省,教學評估機制與具體的教學方式怎么平衡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吸收、主動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在學校,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迫使我們只顧按教學大綱與自我對教學的理解,把答題思路努力、詳盡地告知學生,而無法明晰地去了解每位學生的創造思維,強加傳授,而無法互動的方法定然使某些學生不了解、不接受。這種情形難免使某些學生厭學甚至逃離。皮肉的懶惰僅僅是皮肉之苦,精神的懶惰帶來的是人類素質的降低。誰之過?
失敗,首先是整個機制和老師的失敗!
同時,我們的媒體宣傳機構該當如何去承載一份厚重的社會道義與文化傳承?少兒漫畫中充斥著各種血腥、情色,少兒電視中各種喜羊羊光頭強等“幽默劇”中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壞蛋都是軟弱可欺的!”這些讓孩子心理無法成熟。生理過早變異的宣傳早使孩子無從正視時間或空間的正常遷移。
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座大山如此急迫的功利期望竟然讓花朵去承載各種使命,孩子焉能不失敗?
我們,都該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