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19個“世界讀書日”。
這一天,看到了一個關于讀書的采訪,不少受訪者在采訪中表達了日常瑣碎占據讀書時間的無奈,也有不少受訪者早已習慣了電子設備帶來的淺閱讀。其間,有一個受訪者的一句話卻給筆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每日給我幾碗清粥飽腹,我愿時時閱讀。”
這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回信,贊賞該書店推出的“深夜書房”“很有創意”,總理回信,“生活中不能沒有讀書,讀書總會得到新知,即便是溫故亦可知新。”
但回過頭看,生活中不能沒有讀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看一組21日出爐的2014國民閱讀調查數據: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于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
或許現在一提起讀書,“沒時間”似乎成了很多人不讀書的原因。細細想來,泡網占據了大部分時間,看電視又占據了一部分時間,因此說沒有時間看書是借口毫不過分。每天在龐雜信息不斷的涌來中,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用傳統紙媒閱讀的興趣,淺閱讀、娛樂性質和快餐性質的閱讀更加能夠滿足受眾浮躁的內心。
也難怪有學者發出感慨,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人,時下好比地球上的濕地和森林,越來越少了。聯想到越來越多的書店悄然倒閉,不禁讓人一聲嘆息:是浮躁的洶涌洪水,崩塌了人文的堤壩嗎?
其實筆者一直認同一個觀點,越是浮躁的社會就越該用讀書充實平靜內心,文字的力量可以透過紙張給人安寧。自身感到幸運的是,浮躁紛擾中因為有了一群愛書的朋友,對書的堅持有了分享的途徑。有人說,21天形成一個習慣,7年你就會變成一個全新的人。其實用21天形成一個閱讀習慣,那么你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個愛書的朋友昨天分享了自己的夢想:開一家小書店,有我喜歡的書,我喜歡的伴讀音樂,還有我喜歡接待的書友,足矣。我想這也是所有愛書之人共同的夢吧! □ 林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