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教師,歷來重視“優等生”,嫌棄“落后生”,忽視“中等生”。優等生因成績拔萃,受各方重視,得到重點培養;落后生因經常“整事”,而成為重點“改造”對象;可中等生因成績平平,表現一般,容易被忽視,但這類學生往往是“潛力股”,如果加以科學引導、培養,日后必能成器。因此教育者有必要重視中等生的挖掘培養工作。
“小小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某幼兒園的學生,因性格內向,不善于表現,他幾乎被老師忽視了,以至于有一次老師要求班上每位同學要輪流在班上講故事,他整夜擔心失眠,甚至萌生了請假在家“躲風頭”的念頭。事實上,小小陳在臺下講故事繪聲繪色,但因為怯場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后經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小小陳終于站在全班同學面前講故事了。盡管故事講得一般,但對他來說意義非凡,此后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來上課也積極舉手,老師給他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也多了,講故事水平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這絕不是個例。反觀學校,成績一般的中等生不在少數,但他們并不是平庸之輩,各有各的長處,這需要教師們的挖掘。
早些年,教育部門提出“小班化教學”,筆者認為就是要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歷程,讓好的學生更好,讓中等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讓落后生回歸正常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均衡發展,但后來教育方向有所偏頗。現在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是不應只關注“兩頭”,還應關懷中等生。
中醫有種理論: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套之,“中等生好比未病之病”,“落后生好比已病之病”,“上等生好比將病之病”,一位教師教育出什么樣的學生可窺其教學水平。這樣的比喻雖不恰確,但道理相通。
□ 凌 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