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國學經典是婦兒中心國學堂的必修課,一些孩子在誦讀中慢慢開始學會認字。
近年來,國學在我市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有的學校開設國學課,舉辦各種國學講座與競賽,同時一些民辦國學堂也悄然而生。如何在中小學有效地開展國學教育,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社會的一個關注點。
國學培訓輔導對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生活行為規范的正面效果,許多人都有耳聞,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著不同的聲音:蒙學經典是否適合現代教育?孩子學習蒙學對其他學業有沒有幫助?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部分中小學校、培訓機構、教育管理部門。
記者調查
流美中心小學
國學經典進校園
2011年10月18日,我市“國學經典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流美中心小學舉行,由此拉開了全市“國學經典進校園活動”的序幕。今年9月,該校舉行了孔子、陶行知塑像落成揭幕儀式,在市民中引起過一番熱議。
洪吉平校長告訴記者,學校將國學經典引進校園,并不僅僅局限于經典詩文的誦讀上,而是將國學的內蘊要求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養成教育相融合,讓經典浸潤童年,并以國學智慧點亮孩子人生。
在具體實踐中,該校多次舉辦傳統文化專題報告會、座談會和一些主題比賽。該校獨有的讀書節暨國學經典“千人誦讀”大會也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整個校園文化體現了國學的特質。
據了解,目前我市除了流美中心小學外,還有許多學校加入了“國學經典教育進課堂”活動。實驗小學把“國學經典教育”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 國學經典”與書法、古詩誦讀等等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和實踐出一條傳統文化和現行知識相融合的特色教育道路。硤門鄉柏洋小學則試圖把國學經典和孝道教育相結合,走一條鄉村特色道德教育新路。
市婦兒中心國學堂
不育“夫子”,育仁才
市婦兒中心國學堂的教室布置頗具古代書院遺風,老師的講課桌是褐色的竹編桌,學生桌面桌椅只刷了一層清漆,透著古樸的原木色。教室墻壁上的孔子畫像和“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的貼字,讓人感覺“古風撲面”。學生在此手捧《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并聆聽古音。唯有講臺上的電腦教學設備和多彩的墻漆,顯示這是一座現代的“國學書院”。
這所學堂成立不到半年,短短的時間就有60名家長堅定地選擇了這里。送孩子到這兒的時候,家長們就發現孩子的行為有了變化,一進門,無論是兩歲多的幼童還是六歲多的孩童都垂手低頭行鞠躬禮,老師們則雙手相握垂放在小腹的位置,一邊低頭行禮,一邊親切地對家長和孩子說:“早上好,歡迎來到幼兒園!”
孩子的變化不僅出現在學校里,還延伸到了家中。當學堂老師教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孩子們的課后作業內容就變成了“每日一孝”。完成了類似于“自己睡覺不用媽媽陪,幫媽媽疊毛巾,自己收玩具”等課后作業。學生潘芷妍的家長在“每日一孝”的卡片上欣然寫下:“潘芷妍走得很累的時候,想要媽媽抱,我跟她說媽媽也很累抱不動你,她馬上就自己走了。”
卓乃亮是這所學堂的創辦人,他說:“我們這兒不培養‘夫子’,培養仁才。”他認為,在經典熏習中成長的孩子,是通孝道、尊師道、知感恩的孩子。從國學堂的主要內容或課程設置看,除了國學國堂而外,似乎更注重挖掘孩子的潛能,培育孩子多元發展。例如有生活談話課程和安全談話課程,讓孩子知道并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懂得保護自己。還有一些諸如潛智數學、環保教育等特色課程。“所謂童蒙養正,不僅需要讓孩子在經典熏習中成長,而且要在學習中挖掘其潛能。”他說。
家長與學生態度
看好與支持者居多
“這是他第一次上學,孩子變得活潑了,自理能力也增強了。”在婦兒中心國學堂里,記者見到了前段時間出現在新聞中的“怪腿病”男孩小顏安。因為患有KTS綜合癥,顏安的右腿比左腿粗2倍,求學多次被拒,后被該學堂接收。5歲的顏安坐在學堂的最后一桌,正跟著老師的節拍打起了武術操,雖然腿腳不便,但顏安做的很認真。“顏安來學堂之前,我們就有一個共識,他和其它小朋友是一樣的,不能區別對待。”班級老師介紹,學堂開設的武術操等課程顏安都能參與其中,短短一段時間的學習,顏安已經能背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典。“顏安不僅變獨立了,還變得更加懂得尊重父母,養成了早晚主動向父母問好的習慣,國學教育讓孩子長大了。”顏安的媽媽很認可國學教育模式。
林銘睿小朋友說,是媽媽帶他來上國學班的,后來他就很快喜歡上了。他媽媽也表示孩子上了國學班后在生活和讀書方面“好養”與“好管”多了,覺得輕松省心了不少。記者采訪到的家長和孩子中,持此類觀點的居多。
各方看法
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性
卓乃亮說,現代國學應該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兒童朗讀國學經典并引導兒童潛能開發。這樣的嘗試能讓家長在經典誦讀和孩子變化中看到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性。這種讓孩子在輕松中成長的做法增加了家長選擇的空間,也讓孩子有機會面對文化傳統。
不妨多推一些公益性國學講堂
一些學者認為,福鼎也應該多推出一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性國學講堂,組織和吸引更多有真才實學的“義教”進行教學,讓更多中小學生和成年人接觸和了解國學精髓。同時認為,從事國學教育工作的“先生”應當具備相當的學術水平,否則容易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