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看誰的剪紙更美
馬樹霞教唱福鼎傳統民謠
園長和孩子一同唱小時候的歌
在“民俗文化街”里上剪紙課
新聞背景:育兒大劇《虎媽貓爸》目前正熱播,“虎媽”和“貓爸”還有正面管教三種教育理念不斷碰撞。在我市一所幼兒園,幼兒園管理者不斷革新教育理念,讓孩子與家鄉同呼吸,成為環境互動的主動者,幼兒傳統文化教育不再無處入手。
本報訊(林瑩瑩)5月,走進實驗幼兒園大五班課堂,他們正在上一節特殊的課。剪紙藝術家上官秀明正在為孩子上一節傳統文化課——剪紙課。將紙張經過幾次對折,再巧妙地用剪刀剪出圖案,一打開就變成了有趣的剪紙作品。小朋友們眼睛緊緊盯著講臺上的一舉一動,在上官爺爺的手指間,一張張普通的紙張瞬間變得活靈活現,有了生命。他們也有模有樣地拿起剪刀模仿,一步步創作屬于自己的剪紙作品。
在這個班級里粗粗逛上一圈,發現這個班級的設計別出心裁:廢棄瓶子制作成的青花瓷,用五谷當畫筆制作成的地圖、中國傳統服飾展、中國刺繡扎染工藝等等。這個班的帶班老師楊麗群耳朵上帶著青花瓷元素的耳墜,她介紹:“班級里的每面墻都是一門隱形課程,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將傳統文化耳濡目染。”
園長魯曉紅帶著記者參觀了這所學校。一樓入園處就擺著一張大幅的“我愛太姥,山海大觀”風景圖。二樓是太姥鄉村文化欄,展示了我市各鄉鎮風景。創造性游戲生活區里有畬家小院,太姥作坊和福鼎老手工藝制作坊等極具福鼎特色的作坊,孩子們可以在里面玩“鼎式娃娃家”。還有兒童醫院、太姥旅行社、太姥樂購等游戲區。三樓是太姥民俗文化一條街,福鼎傳統旱船,舞龍、提線木偶表演都可以在這里體驗到。萌萌地小小白茶席上坐著一些同學在體驗白茶沖泡技術。還有四樓的書香文化也在建設中。他們的課程設置除了分組學習就是游戲時間,所以大部分時間同學們都會在這些地方度過。
這樣豐富的傳統文化特色校園的打造僅用了2個多月時間。2014年,園長魯曉紅在熱熱鬧鬧的太姥文化旅游節中有了思考:怎么將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更好傳承下去?讓孩子不單是欣賞這些文化,還能夠參與和互動,讓傳統文化真正溶進血液中。她將想法和老師進行了溝通,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這些老師們搭起了基本框架。她們查閱各方資料,又結合幼兒階段思維特質,打造了這樣一個既有童趣又富藝術教育性的特色園所。
“我們把‘家鄉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利用孩子們熟悉的當地環境文化‘太姥山海大觀、民俗文化、鄉村文化、書香文化’等本土自然資源,有機整合到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孩子們在環境中感受本土文化,潛移默化受熏陶,讓孩子們名副其實地成為與環境互動的主動者。”魯曉紅介紹。
民俗文化專家馬樹霞在和園內孩子的互動教學中說:“傳統的文化的缺失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學校的大膽嘗試為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做了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