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老百姓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鄉土文化。就我市而言,“福鼎諺語”“傳統民俗”等獨具特色。但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鄉土文化瀕臨“失傳”。
今天的孩子如果不知家鄉的人文歷史、獨特民俗、傳統技藝等,無疑是現代教育的一種缺失和遺憾。學校作為傳授解惑的主陣地,應當挑起“記得住鄉愁”的重擔??上驳氖?,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鄉土文化教育逐漸走進課堂,這為保護和弘揚鄉土文化的精華、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內涵找到一條路子。
福鼎新聞網訊(曾云端)“黃花跟鰻魚一起滑”“扛銃打老虎”……11月18日下午,福鼎七中副校長王仁助正在為高二學生上《福鼎諺語》課。課堂上老師認真講,學生們仔細聽,這些老百姓長期總結出來的福鼎諺語,被深深植入學生的腦海中。
王仁助告訴記者,這些諺語非常形象,如“黃花跟鰻魚一起滑”。說的是,黃花魚身體不滑,鰻魚身體光滑。黃花魚卻非要和鰻魚一起去滑,只能遍體鱗傷。形容一個人沒有做一件事的資本,卻還是要像有這個資本的人一樣去做這件事。這些諺語,因為與福鼎有關而且形象,學生們很是喜歡聽。
據了解,《福鼎諺語》每周開設兩節課,自本學期開展以來,效果不錯。在福鼎七中,不僅有《福鼎諺語》課,而且還開設《福鼎美食》等鄉土教材課程。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是福鼎七中的一大特色,福鼎七中校長葉昌惠希望,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及加強鄉情教育,讓學生多了解家鄉文化,增強愛國愛鄉感。
可喜的是,不僅在七中,放眼全市中小學校,近年來鄉土及傳統文化教育悄然興起。
今年3月份,市實驗幼兒園開展傳承太姥文化精神,營造太姥特色校園活動,以引入地方文化的創意視角出發,將鄉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為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優勢,讓本土太姥文化走進幼兒園、納入課程。實驗幼兒園還成立研發《太姥鄉土園本課程》小組,旨在探索鄉土資源,開發園本特色課程,引領幼兒走近自然、走近社會,感受、傳承自己家鄉的優秀文化,以助于激發幼兒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而桐北中心小學則是通過編排富含地方特色的《香江白茶山哈娃》節目,將地方童謠、方言、特產等融入其中,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鄉土文化傳承下去。此外,實驗小學、流美中心小學等也都開展形式各異的鄉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