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福鼎一中被教育部確認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圍繞“信息化校園建設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路徑探索”的試點內容,2013年初福鼎一中啟動了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學校信息化“4G”模式,即“高新科技、高效課堂、個性化教學、高素質人才”,通過構建信息化高效課堂,促進個性化優質教學,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和專業水平,走出了一條信息化校園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水平的新路子。
高效+個性
課堂變得精彩有趣
4月15日下午第三節,福鼎一中“信息化教室”里,正在上一堂特別的課:教室里的黑板變成了電子白板,教科書變成了平板電腦。地理教師陳競宇正在教《城市化》,利用基于synologynas系統下的moodle課程平臺,開展移動翻轉課堂教學。學生們在平板電腦上自由地翻轉瀏覽,通過學校網絡資源平臺與同學們進行“電話”,或與老師進行互動。隨后課堂展示:教師通過電腦即時調閱各組情況,隨時反饋評價,并把有代表性的案例呈現給全班同學。
“信息化教學就像一部‘大片’,創造了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的表現手法,每節課我都可以和老師互動交流,學起來更有興趣。”高一(12)班學生周宇航說。
“高效·個性課堂”最大的亮點就是改變了以往老師在臺上單方面傳授知識。課前,科任老師把各自科目的重難點制成微課,上傳到網絡平臺,同學們可以進入平臺預習、復習,強化知識,并結合QQ、微信、校園網學習社區等網絡平臺輔助教與學,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創設有利于個性化教學的開放性網絡教學環境。
去年11月,寧德市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與發展研討會在福鼎一中舉行,該校面向全區展示了十二個學科三十節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公開示范課,有的學科嘗試利用QQ群將學生實驗與計算題的解析過程即時展現在白板上,通過對比分析深刻理解概念與規律,使用魔燈平臺將選擇題的答題情況即時顯示,凸顯新技術手段帶來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高效;有的學科利用微課等素材資源,使用TPLINK、簡易服務器和平板電腦,采用小組合作、互動等方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有的利用無線攝像將部分典型實驗操作即時展示在白板上,通過師生互動、探討,讓學生領悟實驗原理與操作注意事項。這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研究課,深受學生歡迎,獲得了參加觀摩活動教師的好評。
福鼎一中副校長、特級教師陳德康說:“借助信息化,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多樣化,實現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平臺+實訓 一線教師“觸網”唱主角
教育信息化關鍵是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2013年初,該校對已建成的自動錄播系統進行升級,為教科研中開展課堂實錄、微課比賽、教學講座、課例觀摩研究等提供良好的環境。之后又逐步加大設備投入,建成信息化主控中心,利用其資源存儲與信息傳輸功能,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完成了以校園網為載體的綜合管理平臺、資源平臺、魔燈平臺、課廊平臺,在傳統校園網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擴展傳統校園功能,努力實現教育過程全面信息化。
教師的應用能力是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該校經常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的學習、培訓和教研,并在教師間開展互幫互學的活動,先后邀請了華中師大、華南師大、省電教館等專家到學校授課,并以陳載耀校長主持的教育部規劃課題等10多項省級、部級課題為平臺,引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
三年來,該校許多老師在福建省名師課堂、專遞課堂、在線教學等網絡教研中脫穎而出,涌現了一批信息素養高、教育技術能力強的骨干教師。陳德康設計和制作的“CDK微課”上傳到“福建高中新課程網·教學素材庫”中讓師生共享,陳競宇老師微課作品榮獲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王峰老師課例獲部級“優課”,33篇論文在各類CN刊物發表……
“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大大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陳載耀說,“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加強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融合,引領智慧校園建設,共享教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