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摸索,福鼎一中探索出一條“4G”信息化教育模式。
剛剛過去的2016年底,寧德市第三屆新媒體新技術應用教學創新互動課堂優質課分別在古田和霞浦舉辦,在此次活動中,我市共派出6名教師參加6個學科的比賽,最終包攬了3個學科的第一名,2個學科的第二名。2016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頗豐,類似這樣的捷報頻傳,好消息不絕于耳。過去,“班班通”、“翻轉吧課堂”這些多少有些讓人陌生的詞匯,而如今已是一種常用詞語,更是演化為教育信息化的一種常態化實踐。
我市互聯網+教育漸行漸近。
業內人士認為,信息化教育帶來的好處,至少有三個方面:人人都可以特別是偏僻山區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他可以使課堂變得精彩有趣,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把制作的教學視頻放在局域網內,供學生隨時隨地聆聽線上課程。
如果不是開展信息化教育,鄉村孩子很難享受到城里孩子那樣的優質課程。管陽鎮廣化小學地處偏僻山區。2014年,得益于我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該校的6個班級都配置了電腦、電視和衛星接收設備,傳統的鄉村課堂變成了富有現代氣息的數字課堂。該校的音樂老師陳漢壽和校長鄭圣陽經常利用互聯網+,為山區孩子開展信息化教育。
同樣是地處農村的學校,福鼎二中則是因地制宜,不拒絕學生“玩手機”,而是借以推廣個性在線自主學習,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課堂上老師站在學生中間,手里不拿書本和教案,而拿著一個平板,將知識點“甩”到電子白板和學生平板上。Moodle平臺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做出反饋,老師“以學定教”,進行個性化教學,這就是所謂的“翻轉課堂”。此舉被教育信息化專家稱為“草根教育信息化典型”。
管陽廣化小學老師利用互聯網+上課
而福鼎一中,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學校信息化“4G”模式,即“高新科技、高效課堂、個性化教學、高素質人才”,通過構建信息化高效課堂,促進個性化優質教學,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和專業水平,走出了一條信息化校園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水平的新路子。
我市自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伊始,就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的形式,多渠道籌措經費,促使我市信息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圍繞“抓標兵促發展,抓薄弱促普及”的思路,推出福鼎一中、二中、職專,實驗小學作為我市學校信息化建設排頭兵。通過“以點帶面”模式,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一份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班班通”覆蓋全市1416個班級,投入100多萬完成完小校以上網絡線路進班級,初步形成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完小校以上學校100%實現“班班通”基礎設施配備,中心校以上100%接入互聯網,實現“校校通”。“通過近幾年來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明顯,主要體現在‘三通兩平臺’信息建設卓有成效,農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面提升。”市教育局局長賴思宋說。(曾云端 林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