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鼎出高速公路,上省道經(jīng)前岐沿著參差的山路在沙埕灣北岸行駛,到半島的盡頭大約50公里的路程,便抵達我們的目的地———沙埕鎮(zhèn)。沙埕是一個依山面海的古鎮(zhèn),山脊的另一面就是浙江。從海拔高度240米高的大坪崗往東南方向的海岸,一處名為虎頭鼻的突出部成為福鼎市沙埕鎮(zhèn)水生村與浙江省平陽縣沙嶺村的交界。
趕海
清晨,沙埕的石板路折射出靜謐的光線,漫步在這陌生的環(huán)境里,街坊上的小店大都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店面不寬,門開在左側,窗則開在右側,店面格式很是奇特。
坐上舢板,船工把我們的行裝與FB物資一一搬上客船。沙埕與臺山之間的中線即是東海區(qū)南北航線,過往船只甚多,水深浪高。即將駛入深海的我們,無比興奮,跳上船頭目光跟隨著浪花逼近海面,看泡沫飛騰,海浪翻滾。海風吹亂了我的頭發(fā),不一會兒,碧藍的海水躍了出來,我的心也隨之歡呼雀躍,不自禁的哼起了《大海》。
只有在船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大海的魅力。它時而平靜,時而放縱;它時而退卻,時而執(zhí)著;它時而低吟,時而洶涌。迎船頭的海風站立,傾聽著海浪的狂呼歡笑是一種極盡之致的享受,好似拾起了600年前鄭和下西洋之時的風帆,所向披靡的驅馳在這浩瀚的東海之上。
上島
星仔島屬無居民海島,是我們回程前的計劃之一,因其形似北斗七星排列,又名七星島,周邊海域貝殼、魚類資源豐富,我們看中的卻是星仔與東面另一主島之間寬約500米那清澈見底的海峽,能見度達10多米,可與馬來西亞、泰國媲美,此地是由廈門頑石航海俱樂部探險所發(fā)現(xiàn),屬于未開發(fā)區(qū)。
兩小時過去了,已經(jīng)能依稀見得島嶼的影子,待它的輪廓漸漸清晰,心中卻有幾分失落,卻不得不離船上岸了。客船在靠向西臺島時經(jīng)過一塊形如雨傘的巨石,身邊還濺起了一圈浪花,原來這就是當?shù)刂木坝^,被稱為時而似一只下海的海龜,時而更像一頭昂首的雄獅,時而似一只小心翼翼的海豹,時而又如一只正欲展翅的雄鷹,有時卻像一枚被啃過的蘋果核的———雨傘礁。
探尋
我們上島后安置了營地后,就去了臺山唯一一家客店吃了海鮮大餐,滿桌不是貝類便是石斑魚陳列,在船上即便吐得十分狼藉的,也大快朵頤起來。飯后便急火如焚的向雨傘礁奔去。雨傘礁在潮漲時看似獨立,卻又在潮落時與西臺島相連,在相連的巖石上有幾級隱秘的石階通往礁石,進入有一個石洞,洞里是一圈寬敞的坑道,每格一定的距離置有一道混凝土鋼板門,在四個對角的方向各有一個觀察孔,從洞中望出去有絕佳的視野。聽說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防御工事,已經(jīng)廢棄。
從西臺往東北海岸線探尋,眼前赫然出現(xiàn)一道狹窄,僅三、四米的裂縫,它將西臺島的東北角隔成一個島中之島。浪花在幽暗的裂縫底部翻騰洶涌,裂縫的頂端有一座寬不到一米的水泥橋,聽說是早年部隊駐防所用。再往東行,當我們以為把東臺西臺幾乎翻了個底朝空時,才知道島上的戰(zhàn)爭痕跡數(shù)不勝數(shù),除我們所見過的六七處外,還有許多已經(jīng)被時光的洪流所沖散了。
碼頭邊,幾艘采淡菜的小艇正要出港,而我們拿出了魚竿與小桶釣起了魚,此時的季節(jié)里只有石斑魚可釣,卻沒想到,不出一個小時,用排鉤的同伴竟釣上了二十多尾碩大的石斑魚,比其幾年來所釣之魚還多。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