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村景
桐花祭桐花鋪路
鄉村簡介:
貫嶺鎮透埕村位于我市市區北郊,在母親河水北溪溪畔,東距貫嶺集鎮所在地5公里,西與排頭村接壤,南依南峰山,北與溪底村相鄰。全村面積5.6平方公里,下轄13個自然村。由于該村地處水北溪、溪底溪交匯處,長年的沖刷於積,形成沙質壤土,十分適宜檳榔芋生長,該村出產的檳榔芋個大體圓,酥松香甜,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深受海內外消費者青睞。
透埕村的民族特色鮮明,百井坵自然村,目前尚有40多戶村民,常住人口達210人,均為郭姓回族聚集村,存有山歌、服飾等大量的少數民族特色元素。
村民犁地
透埕村王氏宗祠
五月,正是油桐花盛開之際,這種花隨風飄落時如輕盈的雪,使之獨享“五月雪”的美譽。此時,如果你要與油桐花海來一次爛漫邂逅,不必遠足,在貫嶺鎮透埕村,連片的油桐花海正在毫不吝嗇地展示著它的美。
眾所周知,我市別名“桐城”“桐山”,如今市區還設有桐山街道、桐城街道。然而,“桐”與我市究竟有什么淵源,很少人去細細追究。據修于清嘉慶年間的《福鼎縣志》記載:“桐山,平坡寬曠,舊多產桐,故名。”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福鼎縣令王應鯨在《重修福鼎城東石壩記》中寫道:“其城外四面皆桐山,產桐茂然。”
由此可見,古時的福鼎與桐樹是如此親近?,F在我市雖然不復“產桐茂然”的盛景,但是在許多村鎮還是能看到這美如雪的花海,比如貫嶺鎮透埕村的山頭上。
透埕村是一個不太知名的小山村,但是歷史還是賦予它特殊的韻味。該村的南峰山留有宋代古山寨遺跡,這里也曾經是二戰時期劉英、粟裕領導的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地。此外,村里還有一座千年古剎——西峰寺,始建于后梁大通年間。整座村莊中間勢如鳳凰下山,左右兩旁“虎踞龍盤”,秀美無比,被譽為福鼎“后花園”。
每年四五月間達到極盛的油桐花海是來到透埕村不可錯過的美景。油桐為落葉性喬木,樹型修長,雌雄同株異花,花瓣五片,雄花具雄蕊八至十蕊,果實內有種子三至五顆。眼下若驅車行經透埕村境內的水北溪兩岸,便能看到有些山頭已是白花的海洋。如果你愿意停下腳步走進樹林,當清風吹過,潔白的桐花就會像雪花般飄揚在空中、灑落到地面,也正因此,桐花被譽為“五月雪”。
油桐的美不僅在于它能綻放出美麗花朵,這種樹還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如桐油是油漆、印刷油墨的優良原料,桐木可制木柴、木屐、牙簽、筷子,樹皮可制膠,果殼可制活性炭,根、葉、花、果均可入藥,真可謂是“全身是寶”。
欣賞油桐花需要摒棄內心的浮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山林間與這“五月雪”心意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