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杭州7月19日電 記者陳東升 近年來,浙江省堅持基層在先、服務領先、民生優先,在法治浙江建設軌道上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成效顯著,民富境安。新近公布的數據表明,2011年,浙江省城鄉居民純收入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27年位居全國省區第一;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7.35%,連續6年位居全國前列。
2006年4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倡導下,浙江省率全國之先,作出了建設法治浙江的決策部署。中央作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決策后,浙江省把法治浙江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在法治浙江建設軌道上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以社會管理創新深化法治浙江建設。6年多來,全省依法執政水平明顯提高,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區域法治化進程明顯加快,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說,法治浙江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重點、難點都在基層。為此,浙江省努力以法治方法夯實社會管理基層基礎。通過深入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全省有50個村、667個村分別被評為全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95%的村達到了民主法治管理的規范化建設標準。全面推進陽光村務,全省2.8萬多個行政村基本上建立起村務監督委員會。全面推廣“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為網格內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推動社會管理向末端延伸。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浙江省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努力以法治方法把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目前,該省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便民接待窗口“臨街落地”率達90%,全省約80%的行政村和社區聘請了法律顧問。全面構建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去年全省各類調解組織共排查受理各類矛盾糾紛96.3萬件,調處成功率達97.4%,群體性事件、信訪總量分別比上年下降11.8%、2.6%。
浙江省真心實意聽民聲、解民憂,努力以法治方法保障民生、維護群眾權益。以實施公民權益依法保障行動計劃為載體,依法加強對就業、就學、就醫等基本民生問題的監督檢查,開展食品藥品、校車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專項整治。各地還創新律師進社區、一小時法律援助圈、基層便民服務“一站式”公共平臺、流動人口三級議政議事平臺等法治服務新載體,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司法為民、司法便民。目前在浙江,凡事關民生的工程項目,都必須事先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去年以來,全省共評估重大項目3929件,停止實施159件。
浙江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李強說,在建設法治浙江軌道上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就是通過依法決策、依法辦事、依法管理,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長治久安。近年來,浙江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長遠目標與階段性工作結合起來,從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入手,一件一件事地做,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抓,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努力實現“四個有機統一”,即權力規范與權利保障的有機統一、加強管理與優化服務的有機統一、重點整治與積極預防的有機統一、公共治理與基層自治的有機統一,讓全省人民群眾共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