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攝于1994年的福鼎,用鏡頭記錄下當年的蓮峰資國古剎之風貌。
資國寺
該寺為福鼎原六大寺之一。現總體面積100多畝,常住僧眾80多人。位于福鼎市東南郊,距城五公里的蓮峰山上。山狀似蓮蓬,素有“蓮花曙月”之勝景,為桐城八景之一。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寺為唐冠莊洋葉龐、葉寵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圍所有山場。宋代大全祖師重興,相傳有九井十三墩,為鼎盛時期。明代重建法堂,明代中期本邑玉塘夏姓一支系施白金100兩助建大雄寶殿。清乾隆年間,重修祖師殿。光緒十六年(1890),興建伽藍殿。
資國寺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波瀾起伏,幾經興廢,其沿襲與佛教的盛衰息息相關。尤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宇被嚴重毀壞。落實宗教政策后,圣訓老法師返回該寺,率僧眾整頓寺宇,重修大雄寶殿,興建念佛堂、五觀堂等。1987年,由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晹法師倡議支持,重建天王殿。1993年興建玉佛殿法堂,幾經修建,重展千年古剎之風貌。現存大雄寶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覆蓮花式柱礎,寺內有宋香爐二只,政和二年施食臺、七年(1125)石斛各一個,唐、宋井各一口,元豐六年(1083)碑刻一塊。還有“靈源洞”、“臥陀巖”、“談經臺”等石刻。
宋、明時代法堂基石、梁、柱古建筑至今猶存。千年鐵樹、明代桂樹、清代柏樹、槐樹,枝葉尚茂。1991年,新加坡廣化寺學航法師贈送一尊緬甸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1992年,泰國居士陳晉環恭奉一尊泰國皇家工藝精品釋迦佛銅像。
該寺歷代名僧輩出。清代福欽和尚徒孫博忠老人當山住持,受知縣委充僧會司司長,戒行精嚴,禪風大振。光緒乙酉歲,各屆人士贈匾曰:“法門領袖”,深得各方敬仰。繼博忠老人之后住持為宗任、昌住、融位等名僧。民國三十五年(1946)由福鼎縣佛協會理事長圣訓法師住持。1992年以來,圣訓法師得力弟子釋德清、賢志相繼事主后,卓樹禪風,振興寺宇,興建觀音樓、法堂、僧寮、齋堂等。并修建三公里公路,由桐城乘車可直到山門。
1995年至1996年,先后舉行法堂落成慶典和蓮峰山傳戒法會。
古剎禪風不遜,有賴于文化教育之重視,僧才之培養。資國寺歷來與名人高僧有緣,清代宰相孫鏘鳴為寺題詠“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狀元王壽彭詠題“清香滿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為高”;近代高僧園瑛老法師為寺題寫“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清末著名高僧諦閑大師,前來福鼎募緣,住錫該寺設學講經,是為資國寺辦學之開端。民國十三年間,寺內開設塾堂,招收桐山等地蒙童,聘請浙江省泰順縣人、清末秀才莊子重。本邑翁江柳碧江、白琳秀才昌欣等社會名流授業。圣訓法師致力于興教育才。1992年,寺內開設閩東佛學苑。近年來,先后選送青年僧伽往外深造。1998年成立“佛國書畫院”,其宗旨在“讓僧人了解藝術,讓藝術家了解佛教”。該院所創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大賽中獲獎,并為海內外行家所收藏。
為有效解決佛學苑的辦學經費,1995年,圣訓老法師在九十壽誕之際獻出自己全數儲資凈財,倡議成立“圣訓佛學教育基金”,并弘揚佛陀慈悲救世精神,積極參與救濟社會特困生和貧困鄉村的校舍建設。同年,由嵩山少林寺派武術教練指導,成立少林武僧隊,引導僧人強身健身,弘揚中華武術武德,在地市武術比賽中屢次獲獎。少林寺亦委派知客僧贈“禪武歸宗、大乘勝地”錦旗及武術器械。
1980年被省政府定為首批對外開放重點寺,繼后縣人民政府依法登記并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被評為先進單位,獲寧德地區“綠化先進單位”殊榮。1995年賢志法師接任監院后,為將該寺發展成為集朝圣、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園林式寺院,特聘國家甲級園林設計單位,對遠景發展實行詳細設計,形成以明清宮殿、唐宋叢林建筑為主,江南園林建筑為輔的園林式寺院的總體構思。總山門、放生池、伽藍殿、教學樓、客堂、塔院等部分工程已竣工。尤其是1998年以來,在海外佛教團體的倡導并資助下,利用寺院邊角山坡地建筑佛教文化藝術陵園“蓮峰山福壽園”,以各式各樣的碑塔為主和名人題字的形式,藝術景點的大型石雕經幢、廊亭、太湖石假山、漢白玉蓮花噴池等配套設施,發揮其飽含傳統文化,深具佛教文化內蘊的獨特藝術景觀。作為對廣大信徒的回報,辟出小部分供海內外佛教徒教放骨灰,將廣大信士用于喪葬的經濟費用集中捐獻于寺院建設和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發揚佛教優良傳統,體現時代精神,資國寺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處理寺院建設與社會公益事業共發展,建筑風格與風景相協調,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努力。
(摘自《福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