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黃少鶴 雷順號)從2011年秋季開始,我市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市118所農村中小學按照小學生生均500元、初中生生均1000元的營養補助標準全面開餐。為了解決農村中小學生就餐難的問題,市政府還投入資金2130萬元建設了14個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舍與食堂,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校校有食堂。
近日,記者深入部分中小學校采訪,探尋愛心學生營養餐背后的社會責任。
一個留守學生的營養餐
“媽媽,我現在在學校很好,在食堂吃飯一分錢都不用花,天天都能吃肉。”面對記者,方小敏朗讀了日記。
方小敏是山前中心小學的學生,13歲的她很開朗。
去年此時,方小敏還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上學時天天吃白菜和咸菜。周末回家時才能吃上一點點肉。
方小敏的家位于山前街道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和當地很多人家一樣,父母在她7歲那年,就遠赴外鄉打工。她已經3年沒見到父母了。“家里很窮,以前只能天天吃白菜和咸菜。現在,星期一是白菜炒肉,星期二是豆腐皮炒肉,星期三是木耳炒肉……”方小敏掰著手指給記者介紹。
山前中心小學位于城郊接合部,近300名學生70%左右是農民工子女。2011年秋季開始,全市118所農村中小學全面開餐,山前中心小學投入336萬元建起了愛心食堂和學生宿舍。學校享受國家給予每人2元的營養補助,又有社會公益項目支持,午餐標準為每人3元。
“校校有食堂”的福鼎模式
在山前中心小學,兩間寬敞的廚房通透明亮,豆漿機、電冰箱、絞肉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學生還能到熱水機旁接水洗碗。
“在烹制環節,我們也完善了食堂衛生制度,營養餐樣菜實行24小時留樣觀察,確保營養餐烹制過程安全、衛生、有序。比如營養餐趁熱分發,學生就餐一人一份,分餐食用。”山前中心小學校長林高雄告訴記者,學校不僅安排國家執業營養師和生管老師專人負責,加強對食品采購、烹制、炊具消毒、用水等環節的衛生監督管理,還建立了食物中毒和疫情、病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山前中心小學食堂廚師、國家執業營養師丁鳳兒告訴記者,學校在每學期初制定每周愛心營養餐的開設時間表和菜單,以書面形式向學生、家長公布,并報當地教育局備案。從購菜、燒菜到分菜,至少兩人以上同時參與,并及時公布菜價。
這只是多方合力,共同改善學生營養的“福鼎模式”的縮影。
為解決農村中小學生就餐難問題,我市投入2130萬元建設了14個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舍與食堂,建筑面積達18萬余平方米。各學校還結合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將寄宿學生生活補助統一規劃,以解決其午餐和晚餐問題。福鼎市不僅將營養餐工程開展情況列入各學校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對營養餐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營養餐提供情況也進行重點審計,建立了督察考核制度,將愛心營養餐工程的實施工作,列入學校、校長年度考核重要內容。
從今年春季起,我市決定提高省定寄宿生最低生活費補助標準,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補助費從1元提高到2元,低保小學生每生每天從2元提高到4元,低保中學生每生每天從3元提高到5元,每年以在校天數250天算,小學生人均補助500元(低保家庭生1000元),初中生人均1250元(低保家庭生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