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惠民政策的出臺,百姓若有什么不適,都能及時走進醫院就診。
2006年10月,我市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公共財政向農村民生領域傾斜,政府擔當起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的重任。“新農合”扶上正軌以后,2010年2月1日起,我市所有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門診報銷、藥品零差價、住院補償、大病救助,有效緩解了大病患者的“看病難”,扼制了困難群眾“因病返貧”現象。
再不用扛著病過日子
●百姓講述
“地自己種,菜自己栽,我們農村人弄點吃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最怕生病,以前有什么頭疼腦熱、傷筋動骨之類的,不敢上醫院,基本在家里扛著。”佳陽畬族鄉的劉發頑老人說。此前,盡管得了高血壓病和腰椎間盤突出,他照樣得托著疲憊的身軀,邊忍著疼痛邊干活兒。
10年前,剛過天命之年的劉發頑,因為疾病纏身,不能參加一些重體力勞動,所以收入有限,那時兒女們經濟尚不能獨立,家庭很是拮據。他說,一年到頭靠老婆打零工賺一些錢,卻都要花在自己的醫藥費上。為了省點錢,平時身體不舒服,舍不得立即去看病,能拖就拖。
如今的李發頑就不一樣了。他說,現在兒女都長大成人了,家里生活條件也好起來,日子比以前好多了;特別是看病吃藥有“新農合”保障,只要感覺不舒服,自己就及時上醫院診治,再不用扛著病過日子。
●數字印證:
我市于2006年10月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經過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至2011年,我市參合農民達45.12萬人,參合率達99.9%,共有95641人次獲得住院補償,受益面達21.25%,累計受益率為23.34%,補償資金1.76億元;獲得萬元以上的補償人數共182人。
“新農合”給我雪中送炭
●百姓講述
年近50歲的周化媚,是店下鎮巽城村人。她漆下有一對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已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盡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充分享受到天倫之樂。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今年清明節期間被查出宮頸癌,自那一刻起,他的丈夫帶著她上省城、進縣城,到處求醫問藥,幾個月下來,十幾萬塊錢,如同流水,轉瞬即逝。
周化媚的丈夫告訴記者,幸虧有‘新農合’幫他報銷了一大半的醫療費,剩下的錢親朋好友資助一些,再借一些,負擔就不會那么重了。
●數字印證:
2007年以來,新農合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補償模式日趨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得到擴面提標,2011年,我市確定了鄉級、市級和市外定點三級醫療機構,起付線分別為100元、500元和1000元,補償比分別為90%、75%、45%,封頂線為80000元,有效促進了農村衛生工作的發展。
數字看變化:
2007年以來,我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衛生系統上下群策群力,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衛生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五年來,全市衛生事業投入1.4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21倍。爭取各類衛生建設項目19個,總投資1.37億元、建筑面積達6.6萬平方米,建設改造了公共衛生和基層衛生服務領域的基礎設施,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顯著改善。與五年前相比,全市人均預期壽命增加0.32歲;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4.30/10萬,下降了60.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6.27‰,下降了27.7%。
●醫療衛生資源總量適度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數442個,每千人口病床數2.76張,比2007年增加0.93張;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3.23人,比2007年增加1.17人。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2010年2月1日起,我市所有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試點一年多來,以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為抓手,逐步建立起了四個新機制,即新的藥品采購機制、新的補償機制、新的用人機制、新的收入分配機制,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和住院藥費大幅降低,每門診人次藥品收費水平(不含二類疫苗)為22.1元,比實施藥品零差率前減少3.32元,比減13.05%;出院患者人均藥品費用723.54元,比實施藥品零差率前減少198.96元,比減32.5%。可見,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群眾看病醫藥費用負擔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