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誰家如果裝一部固定電話,那可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記的兒時,筆者的家境不算寬裕,眼見不少鄰居陸續安裝了電話,父親和母親商議也裝部電話,可昂貴的千元初裝費卻讓父母望而卻步,電話機在當時儼然成了“大物件”。據福鼎市電信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電話號碼資源非常有限,無法滿足大眾需求,安裝電話還得經過申請登記,由郵局統一安排,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能裝上電話。“想想現在,初裝費免了,還免費送電話機,你們年輕人有了手機就基本不用電話了。”今非昔比了,談起現在通訊的便利,父親總會感慨幾句。
手機已成為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
1994年,“村村通電話”工程在閩東全面鋪開,固定電話從鎮所在地普及到了各個鄉和行政村,目標是實現鄉鎮通話面100%,行政村通話面100%,推動農村經濟騰飛。隨后的幾年,福鼎固話也漸漸步入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
伴隨2001年,全國取消了電話初裝費后,一時間固話安裝之風風靡福鼎市。在公共設施方面,福鼎市緊跟全國通訊潮流,推行了磁卡電話和校園201卡等等,到郵電局、電信局排隊打電話已永遠固定在人們的記憶中。
上世紀80年代末,港臺電影里的“大哥大”移動電話,給民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一部“大哥大”在當時市面價格卻需2萬元以上,“大哥大”在當時成了富人的標志之一。
到1998年,由于“大哥大”外形變小變巧和資費的不斷下降,手機一躍成為大眾產品。同時,福鼎的互聯網用戶也開始增多。
在程控電話興盛、移動電話興起的同時,有一種小巧玲瓏的通信工具浮出水面,后又悄悄消失于人們視線——尋呼機。尋呼機的誕生,是從固定向移動、語音向文字轉變的一個重大突破。90年代末是尋呼機的鼎盛時期,福鼎年輕人幾乎腰間掛著一個,“有事呼我”這句短詞成了當時年輕人時尚的告別語。但隨著福鼎移動通訊的發展,尋呼機也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
1998年后,全國通信行業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福鼎也不例外。隨著電腦在福鼎的出現和普及,福鼎寬帶業務蒸蒸日上,QQ、MSN等新穎通信工具給福鼎市民帶來了莫大的便利。
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查資料、發郵件,還能通過視頻與親朋好友互動,坐在電腦前,手指點一下,天下事皆知,世界之大,也不過咫尺。
手機、互聯網的推廣和使用讓福鼎廣大市民體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而便捷的溝通方式也拉近了人和人間的距離,手機、電腦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通訊方式太方便了,電話找不到,可以打手機,發短信,發郵件,上QQ。”就讀福鼎六中的初二女生陳婷(化名)告訴記者,過去約同學一起出游得當面約好時間地點,如今,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則郵件或者一條QQ信息搞定一切。
當互聯網的興起已無人不曉,用MSN、QQ等聊天已司空見慣時,網絡電話的出現更是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能使遠離家鄉的他們節約下一大筆話費,并把自己在異地他鄉的生活工作情況通過視頻清晰的傳給遠方的親人,時下盛行的“微信密語”就是最好的實例。
據了解,截止目前,我市及鄉鎮地區固定電話用戶達10萬人,寬帶用戶達6.5萬人,手機用戶則已達39.2萬人。
科技日新月異,福鼎通訊行業數十年的發展,其產生的成果是巨大的,它的普及化讓福鼎市民真正受益。如今,手機與網絡通訊等緊密的結合起來,二者的充分利用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通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