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黃少鶴 雷順號) “過去的小樹苗,如今都成材了。今年苗木賣了100多萬元,年利潤有20萬元。”11月25日,磻溪鎮爐屯村林農林松基撫著紅豆杉樹干對記者說。16年前,他放棄在浙江的石雕工作,返鄉租地種樹。現在,他建立一家林業合作社,已有10多個村民帶著林地入股。
磻溪鎮位于楊家溪、赤溪上游,轄區內有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和桑園水庫水源保護區。為保障下游的白琳鎮和霞浦縣牙城鎮等地的用水安全,磻溪鎮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嚴格控制企業引入門檻,同時鼓勵農民抱團入股興建山林。企業少了,可從種樹到種花,從苗木培育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綠色產業鏈越伸越長,農民的收入非但沒減,反而迅速增長。如今,磻溪鎮森林面積達18萬多畝,成為我省第一個通過生態建設驗收的鄉鎮。
從集鎮往爐屯村,沿途青綠的林地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給行人帶來了好心情。
“這里農民的收入,85%來自林業產業。”磻溪鎮鎮長葉禮瑞說,“十八大提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農村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鎮里將在原來發展山林的基礎上,把名貴苗木基地建設和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拓寬農民致富門路。”
目前,磻溪鎮已建成珍貴林木種苗基地、濕地松采脂基地、毛竹豐產高效基地、生態白茶基地等“四個萬畝”林業基地,農民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2390元,增加到去年的近9000元。“現在不出去打工了,家門口掙錢機會更多。”爐屯村村民林松仁說。去年,他用自家的3畝林地入股一家合作社,每年可獲得近2萬元分紅,平時還在合作社里種樹種田掙工資。
記者體會:
磻溪的苗木產業起步較晚,但能后來居上,關鍵是農民抱團組建合作社,走高端精品路線,通過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始終保持市場領先優勢,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從種樹到種花,從苗木培育到發展觀光農業,綠色產業鏈延伸不但化解了單一產業所孕育的風險,也讓更多的農民有機會參與到這個產業鏈中來,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