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著力構建“新六大寧德”,是寧德市委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對寧德的新定位,順應閩東人民群眾新期待,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經驗,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涵蓋了產業、城市、交通、文化、民生、環境等方面的全新概念,是在新起點上加快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新寧德的重要思想,也為福鼎的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又一次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確了肩負使命。近段以來,我市干群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為動力,發揚“團結拼搏,鼎力爭先”的福鼎精神,掀起了新一輪干事創業熱潮,力爭在“新六大寧德”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本報 “學習貫徹十八大,推動福鼎新跨越”欄目自本期起推動出系列報道《建設“新六大寧德”爭先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東海之濱,桐江溪畔,古城福鼎,三條緊緊相連的閩浙邊界大通道沈海高速、104國道和溫福高鐵,串起了規劃總面積達20萬畝的福建閩浙邊界工業園區。穿行其中,雖然冬日寒氣襲人,但熱氣騰騰的生產建設場面讓人頓生暖意。
引進高端項目
新興產業大有可為
從市區出發,跨過桐山大橋,穿越百勝山隧道,便是距離浙江省蒼南縣不到20公里的福建閩浙邊貿工業園區雙岳項目區。項目建設工地上人來車往,高高的腳手架密密匝匝。企業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們一片忙碌。
走進福建華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在一條嶄新的新能源電池生產線上,一塊塊剛下線的電池從車間源源不斷輸送到檢測室。這是一家從事鋰離子電池和鎂鉛蓄電池研發生產的公司,創建于2010年8月,占地面積355畝,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達30億元。
“把風能、太陽能儲存起來,做成一個儲能電池,然后走向千家萬戶……這個就是新能源,是我們公司產品的特色與優勢。該項目將實現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生產。”華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平介紹說。
雙岳項目區2005年開始啟建,主要以引進浙南尤其是溫州地區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科技項目為主,已投入2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入園企業已有50余家,成為我市工業新的增長極。據園區項目負責人介紹,去年,其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已分別由2008年4.5億元、3.8億元增加到20.8億元、12.7億元。
寧德市溫州商會統計顯示,2009年以來,福鼎市引進溫州地區高新科技工業項目100多個,已竣工投產50個,總投資220億元,預計新增產值700多億元。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周全民表示,隨著電噴化油器、鎳合金、硅元素等一批高端新能源科技企業的落戶,福鼎作為中國重要發動機配件產業基地與高端新能源新材料生產基地初顯雛形。
借力技改研發
走出轉型升級新天地
沿104國道往東,在其與沈海高速福鼎互通大道的連接處,便是閩浙邊貿工業園區星火項目區。
星火項目區是成立于1998年,以化油器、食品、電子等傳統的工業項目為主。園區負責人自豪地說,依托星火工業項目區,他們吸引、培育、轉型了一批有特色的優質企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引擎。
受外部環境影響,很多企業訂單銳減,但落戶星火項目區的福鼎市格麗特顏料有限公司今年的生產已排得滿滿當當,產品早被預訂一空。公司總經理林仕馮道出秘訣:“近兩年3000萬元的技改、科研投入,讓我們打破了國外廠家對金蔥粉技術的壟斷。”
作為最早入駐福鼎的溫州企業,2002年溫州泰珠集團耗資3000多萬元在星火項目區設立格麗特顏料有限公司,拉開了溫州產業轉移福鼎的序幕。目前,格麗特公司已成為全球第三、國內最大的金蔥粉生產商,去年國際國內市場綜合占有率達33%。林仕馮說,今年他們將再投入2000萬元進行技改和擴產,擴產后可新增年產值3億元。
目前閩浙邊貿工業園區以及周邊100多家傳統工業企業正在借力技改、研發的路子轉型提升。周全民告訴記者,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近年來福鼎市產業和產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化油器、塑料制品、石材及本世紀初的汽車配件、合成革等產業,逐漸轉型到新能源、新醫藥和新材料等產業。
交流互動
閩商浙商共成長
加快閩浙邊貿工業園區建設,是我市實施“工業立市”戰略、促發展保增長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目前,閩浙邊貿工業園10個重點項目區已引進規模以上企業近200家,至“十二五”末將實現產值1200億元。
福鼎與浙江海陸相連,自古以來就是閩浙邊界的商貿重鎮。1996年,福鼎撤掉了邊界關卡,讓商品物暢其流。次年,我市通過吸收社會資金,投資建設一座擁有520個店鋪的閩浙邊貿商城,并主動到溫州招攬商家來此落戶。至今,商城仍是福建縣(市)級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批發市場,去年交易額達到13億元。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和環三都澳區域戰略的實施,我市的區位、資源等優勢逐步凸顯,大批溫州企業進入福鼎,出現了浙南產業集群梯度轉移至福鼎的趨勢。福鼎由此漸漸顯現出吸引外來資源向其匯聚、流動的“洼地”效應。市委、市政府敏銳發現并把握住這一發展機遇,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打開北接溫州的大門,有選擇地承接溫州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注重引進對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產品檔次比較高的科技型企業和項目,努力形成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節能、先進設備制造和生物食品為代表的“新四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閩浙邊界工業園區內,不僅閩浙產業在互動,觀念也在碰撞。汲取了溫州人敢闖敢干的創業精神,如今,越來越多的福鼎人走上創業之路,在閩浙邊貿商城,有70%的商戶是福鼎本地人,在工業園區,一批福鼎企業家與溫州老板同臺競技,一批實力較強的本地企業已開始出現。
福鼎人陳桂平在溫州打拼20年后,2008年回鄉創辦了富視光學有限公司。陳桂平說:“我選擇福鼎,是因為福建眼鏡、顯示器等產業發達;同時運輸方便,距離馬尾港近,沙埕港的發展前景也令人期待。我們的企業已發展成為了這里的產業龍頭。”
一大批像陳桂平這樣的福鼎創業者,與眾多的溫州企業家一起,為我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空前的活力。不久前,我市先后入選中國十大縣級活力城市和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