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擴、南移、面海”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從9.99平方公里擴展到16.5平方公里,城市規劃控制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近10萬人從農村轉移出來,就地城市化。
越過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原本沉睡的沙埕港灣畔成為海西的新黃金地帶和福鼎新城區,荒蕪的灘涂從此成為炙手可熱的浙商、閩商投資熱土,與浙商、閩商轉移產業相關的臨港產業、旅游產業、房地產業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
近年來,我市提出“生態宜居濱海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著力實施城市建設“三加三”(即桐南片區、桐北片區、環城北路三個老城區建設項目,玉塘大道及八尺門大橋、梅澳大道及鐵鏘大道、內灣大道及內灣大橋三個新城區建設項目)工程,建成后城市面積將達到32平方公里,再造一個新福鼎。
“城”的變化,最先讓新市民們感到不同。今天,驅車于桐南、江濱新城區,寬闊平坦的雙向六車道令人驚艷;在太姥山鎮,新建的馬路兩邊和大都市一樣,看不到電線桿,線路全部下埋;在前岐鎮,開發區與城市核心區之間開車只需15分鐘,從里向外散發著現代氣息。
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建設“三加三”轉變的關鍵。城區之變,歸根結底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延伸。趨于一致的城區基本公共服務,從以下數據也許看得更直觀: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382個,失業人員再就業1490人,農村勞動力新轉移就業5818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續保15.91萬人,續保率86.7%,發放養老金2919.21萬元;新農合參合人數46.06萬人,參合率99.97%;今年1420套保障性住房全部開工,歷年配租配售率達100% ……
這就是城區的“潮生活”:在這里,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發展愿景正加速實現;在這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更多農民所共享,一種和諧、愉悅、充實、積極的新生活正大踏步走來。 □ 雷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