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雷順號
41歲的農民鐘明銀很慶幸自己5年前的決斷。那次遷移,他把家從海拔500多米高的福鼎市白琳鎮牛埕下自然村搬下山來,帶著鄉親們走出大山,搬到白琳鎮“造福工程安置小區”,自己到300米開外的金山工業區當起產業工人,妻子在家開起了小賣部,一對兒女則在鎮里最好的學校就讀。
2月20日,記者在白琳鎮“造福工程”第五期工程建設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封頂施工。鎮長黃印興介紹,一至四期工程是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第五期是去年3月開工的,設計容量超過2000戶。
作為白琳鎮“造福工程”一期的住戶,鐘明銀忙完了上午廠里的活,回到家里邊看電視邊吃午飯,十分愜意。用自己農村的老房子換來的共5層、總面積達280平方米的聯排房,鐘明銀自己才花了10萬元,還領到3萬元政府補貼。
農民日子越過越好,城鄉差距越縮越小,源于福鼎的“城鄉一體化”戰略。近年來,福鼎市以“三個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為路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向前。
城與鄉,攜手前行(最先遭遇的發展之題是:農村貧困問題,從何突破?)
據統計,福鼎耕地面積30.42萬畝,農村勞動力38萬人,兩者相除得出一個數字——人均耕地不足1畝。面對地少人多的癥結,“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思路破繭而出。
土地集中才能產生規模效益。福鼎注重深化土地流轉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土地轉讓、互換、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一批農業大戶開始涌現出來。52歲的店下鎮農民鄭友銀就嘗到了土地集中甜頭,他家原本只有2.8畝耕地,在國家種糧政策的鼓勵下,2005年鄭友銀以每畝100元的價錢,向外出村民租田。外出的村民有錢賺,駐守黃土地的鄭友銀同樣有錢賺。
土地集中才能發展現代農業。福鼎大力扶持具有良好基礎、帶動能力較強的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及品品香、天湖等龍頭企業,規模經營的能力得以提高。2009年以來,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投資近1000萬元在管陽鎮興建了一個有機茶基地。該基地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建設、規范實施”的原則,促進了茶產業的規?;l展。茶葉增產了,茶農增收了,茶企增效了。
城與鄉,和諧融合(規模經營之后,許多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第二個問題也接踵而至:農村剩余勞動力,往何處去?)
福鼎市給出的答案是“人口向城鎮集中”。費允忠分析,在城鄉二元結構中,農村相對閉塞落后,農民只有集中到城鎮,才能為自身的發展帶來更多便利。
人口集中的方案之一,實施造福工程搬遷。造福工程,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福鼎結合新農村建設,將搬遷的優惠政策、補助標準等如實交給鄉、村,并從搬遷群眾的生活出路及長遠發展考慮,認真選擇安置地點。近10年來,福鼎建成320個“造福工程”新村,3萬貧農搬出了偏遠的山旮旯。硤門鄉瑞云村老虎墓和李家墓自然村的26戶畬族群眾,交通不便,生活艱難,搬進洋溢新村后,家家戶戶安上了電話、喝上了自來水、燒上了煤氣灶、用上了電視機,子女就學也不用愁了。
人口集中的方案之二,啟動城市新區建設。近年來,福鼎積極實施“東擴、南移、面海”發展戰略,完善百勝新區和海灣新城的建設規劃,穩步推進潮音島新區建設,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升至48%。“城區規模擴大,就可以吸納更多農民進城,也可以讓更多農民工真正把家安在城里。”福鼎市決策者如是說。
城與鄉,紅火創業(緊接著,第三個問題來了:集中到城鎮的農民,謀何職業?)
“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福鼎市農業局局長曾慶游告訴記者,“工業向園區集中”正是以工帶農的應有之義,它為“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了產業支撐。
工業集中,基礎是工業經濟的繁榮。福鼎將工業的發展作為促進農民就近轉崗的主渠道,通過培植壯大皮革制造、化油器加工、石材建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強支柱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以石材建材為例,福建玄武集團公司下屬企業近3年先后招工100多次,職工數量從1000人迅速膨脹到3000多人。
工業集中,關鍵是工業園區的完善。近年來,福鼎多方籌措資金,省級工業園區福鼎工業園區及其文渡、雙岳、龍安、水井頭、貫嶺、岙里等10個工業項目區累計投入20億元,完成道路、通訊、水電、綠化、污水管網等配套建設,承接國內外產業的能力顯著增強。工業發展園區化,促進了產業的升級,進而促進了農民的“轉崗”。目前,福鼎已有10萬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市內就地“轉崗”。由于抓住就業這一“牛鼻子”,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幅,非農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已超過65%。
幸福的腳步在城鄉之間喜悅穿行。城里,房前屋后綠樹紅花。鄉村,綠色田野間,點綴著錯落有致的農家小墅。不管城區還是鄉村,道路整潔寬敞、溪流潺潺、文體設施齊全……如今在福鼎,城鄉的界線日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