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汽車在貫嶺鎮茗洋村寬闊的水泥路上馳騁,道路兩旁交錯著映入眼簾的,是郁郁蔥蔥的檳榔芋葉,一幢幢嶄新的樓房,一輛輛迎面而來的小轎車,一張張淳樸幸福的笑臉。
沿著村道漸行漸近,“紅茗洋”紀念館就呈現在眼前。紀念館展廳里,一件件歷經歲月滄桑的革命文物,向人們打開了一段塵封多年的崢嶸歲月。1934年,福鼎黨組織就在茗洋村開展秘密活動,建立地下交通站,播下革命火種。1935年底,劉英、粟裕率領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進入福鼎,進行邊區革命根據地建設。
茗洋村支書翁長弟說:“由于地處山區,條件滯后,基礎薄弱,無法維持生計,以前村里許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土地普遍拋荒。2006年,茗洋村被列為市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扶貧協會通過調研確定了‘擴基地、推科技,創品牌、促營銷’的工作原則,引導群眾逐步調優結構,山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形成以千畝檳榔芋、千畝有機茶、千畝黃梔子、千畝經濟林 ‘四個一千’為支柱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如今村強民富,村里25個自然村有18個村莊修建了水泥路,家家都通上了自來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2550元提高到2012年的9800元。”
檳榔芋和黃梔子是該村的兩大支柱項目,但由于多數農民習慣按老辦法種植,在檳榔芋和黃梔子暴發病蟲害時常因疏于防治或防治不當而影響品質,效益不高,有的還造成絕收。為了更有效地扶持這兩項特色項目,村兩委舉辦或組織群眾到市、鎮參加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同時在福鼎檳榔芋種植較為集中連片的內洋與外洋建立我市檳榔芋優高示范基地200畝,聘請高級農藝師為技術顧問,讓芋農看得見、學得到,有效地帶動福鼎檳榔芋向優質、高產、無公害、標準化、良種化、規模化生產發展。
目前,全村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個,擁有會員430人,發展運銷組織6個,規模化效益顯著提高,組織化水平和抗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強。2012年,茗洋村檳榔芋產量1000噸,產值800萬元;黃梔子產量1300噸,產值1100萬元;茶葉和其他綜合經濟林產值420多萬元。
“前年種了20多畝的黃梔子,創收10萬元,去年產值突破15萬元,今年預計會更高。”茗洋村黃梔子種植大戶陳維懷滿心歡喜憧憬著新的豐收。
如今,像陳維懷這樣通過黃梔子增收超10萬元以上的村民就有10多戶。昔日的荒山荒坡已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成了農戶們的“綠色銀行”,紅色革命老區的人們正懷揣著創建省級生態村的目標,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掀起一場新的綠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