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城上學,夫妻倆不能干閑著,仗著自己是漁民,路子熟,擺了這個海鮮攤,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五、六萬。今年3月還在海口路買了房子,現在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了。”陳美英麻利地稱著魚,說得眉飛色舞。陳美英夫妻都是沙埕鎮水澳村人,自2008年在海口社區的閩浙邊貿綜合市場租了個攤位經營海鮮生意以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是擴大就業、鞏固創業、推動勞動就業工作向縱深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手段。近年來,海口社區制定了以 “一市場七街市”吸納為重點,拓寬就業渠道;以積極政策為支撐,促進就業增長;以技能培訓為手段,提升就業能力;以和諧勞動關系為主線,確保就業穩定等深入創建充分就業區工作措施。先后獲“國家級充分就業示范社區”“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福建省充分就業星級社區”等殊榮。
創業帶動就業
打造特色街形成“磁場效應”
走進海口社區,海旺裝潢一條街、人力資源中介街、宏利服裝街和太姥山海特產街、旅館休閑一條街等特色精品專業街十分引人注目。繁華的道路、琳瑯滿目的商店、川流不息的人群,洋溢出蓬勃的商業活力和創業氣息。
“以前種地,靠的是莊稼地,而今創業,不斷繁榮和有著許多優惠政策支持的街區,就是我的‘一畝三分地’!”從失地農民“蛻變”成為山海特產街老板,經歷身份轉變的王益群一臉感慨。隨著“一市場七街市”的擴張,在這里起步創業的失地農民,已超過了100名之多。
在太姥山海特產街成功創業的還有家住海興路的繆必安、薛少華夫婦,原先夫妻倆都是下崗職工,在家待業。后來社區在海興路打造太姥山海特產街,夫妻倆就地取材開了一家茶葉店,經過幾年的經營,客源越來越多,年均收入達10多萬元。
“找飯碗”不如“造飯碗”。海口社區依托汽車南站和星羅棋布的金融網點等區位優勢,重點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打造商業特色街區。眼下,社區內的閩浙邊貿綜合市場和古玩收藏一條街等七街市,正在形成社區居民和區外無業、失業人員自主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的創業“磁場”。在這個創業“孵化器”里,已聚集了1900多名創業戶,成功帶動了10000多名失業人員就業。
服務無縫對接
構筑充分就業“良性循環”
2009年9月,郭某某在一茶葉店泡茶,提壺時不慎將雙腳燙傷,經相關治療后,雙腿還留下大面積傷疤,店主鄭某某已付郭某某前期醫藥費2000余元,雙方因后期醫療費、勞動合同補償金和受傷補助金賠償事件發生糾紛。經過海口社區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下,雙方就各種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像這樣的勞資矛盾糾紛,社區每年都要調解10多起。
為提高就業服務質量,有效解決相關就業糾紛等現象,社區先是設立“社區勞動爭議調解服務中心”,后又與市法院簽訂共建“無訴訟社區”協議,營造融洽的用工就業環境。
為做好失業人員就業幫扶工作,社區成立了以書記為組長的就業領導小組,開設專門的就業服務窗口,以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為載體,主動為轄區內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進城農村勞動力和其他特殊群體等失業、求職人員開展求職登記、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同時以市場帶就業,組建專業市場服務隊,與駐區單位(經營戶)簽訂《用工協議書》,規定駐區單位需用工時,應優先招收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介紹的下崗失業人員。兩年來,共安置了失業人員974名。2010年5月,我市人力資源職業介紹一條街在海口社區海通路成立,給轄區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就業服務平臺。每月28日,人力資源職業介紹一條街定期舉行專場招聘會,社區工作人員都積極參與,主動服務。截至目前,已面向全市提供25529個就業崗位,推薦就業8362人。海口社區居民193人在這里成功對接到各用工企業單位就業。
為鼓勵自主創業,社區還與稅務等部門協調,爭取減免了各種稅費54.6萬元,今年協助申請小額貸款13戶95萬元。社區在多渠道、多角度促就業的“一盤棋”之下,構筑起充分就業的“良性循環”。
什么是充分就業?面對記者的提問,海口社區黨支部書記夏華寧用數字給出了足夠充分的說明: “我們社區現有居民1200多戶、4113人。如今我們社區內沒有一戶‘零就業家庭’。去年社區登記的105名失業人員中,現已有102人就業,剩余的3人是因為身體狀況或者家庭原因而暫時沒有就業。社區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97.2%以上,這是充分就業社區的硬指標。” □ 蔡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