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順號 文圖
初春的陽光暖洋洋。日前,記者開車行過一片茶園和魚塘,進入了福鼎市白琳鎮翁江村,來到一戶沒有院墻的農家門前。
61歲的男主人梁世靜見到有人來訪有些激動,大病初愈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現在能活著,感覺就像做夢一樣。去年因為擔心還不上醫療費,我曾經放棄治療回家等死,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我成為福鼎市新農合大病保障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是城鄉居民社保全覆蓋救了我,讓我有了重新站立起來的底氣與勇氣。”
“現在不但城里人生活有保障了,就連我們農村人再也不是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看天吃飯,也都有保障了。” 梁世靜感慨地說,“我手里的這張卡不僅可以看病報銷、領取養老金,而且還可用以小額現金支付、轉賬、繳費等業務,方便快捷。”
2012年11月,梁世靜突發腦出血,在福鼎市醫院住院治療,因顱腦手術后神志不清把家人急壞了。今年1月,梁世靜轉至省立醫院治療,這住院一住就是近3個月,共花去醫療費用15.8萬元。
15.8萬元!這對于原本就貧困的梁世靜一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幸運的是,梁世靜投保了白琳鎮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按照相關保障政策,梁世靜共報銷了5.3萬元醫藥費。
“真是多虧了醫保,報銷了這么多醫藥費,不然生病了都看不起啊!”梁世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原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報銷比例只能報銷2.8萬元左右。“這回足足多報銷了2.5萬多元,真是大大減輕了我家里的經濟負擔,真的很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為了把社會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延伸、覆蓋到各類社會群體,實現最大化公平,2010年,白琳鎮利用福鼎率先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契機,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形成無縫隙、全覆蓋、一體化、廣受益的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
“繳費往低里繳,待遇往高里靠!”享受到實惠、嘗到甜頭后的城鄉一體化社保參保居民,對于社保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以往收繳保險費成為社保部門頭疼的事情,如今人均100元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費,不用多久就收繳上來了,甚至有很多人會主動來問啥時候繳費。“花100元錢,保一份平安,值!”梁世靜激動地告訴記者。
為最大化發揮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的綜合統籌作用,2009年12月,白琳鎮民政救濟、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各項社會保險業務于一體的經辦機構,成立了社會事務辦公室,形成了機構精簡、運轉協調、行為高效的社會保險服務中樞體系,確保各單位密切配合,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白琳鎮20個建制村均已設立社會救助與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形成完整的服務網絡,讓群眾不出村就能辦理好農村社會保障業務,實現了 社保卡在社會保障、醫療就診、金融支付等“一卡通”領域推廣應用。
梁世靜告訴記者,老伴幾年前去世,兩個兒子與媳婦都在外地打工。以前,他個人從沒有繳過養老保險費,但政策規定,從去年1月開始,每個月可以從鎮里領到55元的基礎養老金。
2007年至今,梁世靜一家最大宗的收入是2個兒子做建筑小工的工資。2011年10月,梁世靜的大兒子梁明盛在白琳鎮金山工業區的工地上連續工作了11個小時,下班的時候摔了一跤,掉到幾米深的地坑里,差點摔斷了腿。這次意外讓他在醫院里躺了幾天,又在工棚里休養了一段時間,不能干活,影響了那一年的收入。但也就收那一年,梁明盛發現自己跟城里人一了樣。李明盛說,他是上班時間受的傷,是工傷,醫藥費都由老板支付,休養期間不僅照算工資,還給了營養費。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撫、育有所補、貧有所助……對福鼎市白琳鎮的老百姓來說,握在手中的養老金、越來越多能夠報銷的醫療費等社會保險費待遇,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親切、很真實,他們沐浴在社會保障的雨露陽光下,心中的“后顧之憂”漸漸消除。眼下,白琳鎮正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為優先目標,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并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