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曉
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30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800萬元,農業產值120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41元……2012年,“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用一串閃光的數字交出了一份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麗答卷,昔日的貧困村正闊步邁向新征程。
赤溪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鎮東南部,與霞浦相毗鄰,距福鼎市區65公里,離集鎮23公里。八十年代,赤溪是貧窮的代名詞。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新聞科長的王紹據,聽說磻溪鎮有個畬族自然村“掛”在一千多米高海拔的山上,種糧沒田,買鹽沒錢,于是他決定去那里看看。這里窮得令人難以置信:幾座破爛不堪的茅草房散落在山旮旯里,村民個個面黃肌瘦,吃的是地瓜絲拌野菜,穿的是破衣裳,孩子光著腳板沒鞋穿,甚至還有婆媳兩人僅有一條褲子輪流遮體的窘況……采訪結束,王紹據連夜趕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文章。6月2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王紹據的文章,并配發評論員文章《關懷貧困地區》。之后不久,黨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全國扶貧工作的通知》,后來又制訂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全國規模的扶貧工作拉開大幕。王紹據的這次采訪,不經意間成為全國扶貧攻堅計劃的前奏。2009年4月30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國開發[2009]57號文件通知福鼎市中國扶貧第一村造福工程圖片晉京參加紀念建國60周年大型《成就展》,因而,就有了現在的“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稱號。
多年來,赤溪村人民認真貫徹上級黨委政府關于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及新農村建設的指示和要求,克服重重困難發展旅游、無公害茶園、淡水養殖、珍貴苗木種植等產業,經濟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11年赤溪村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由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開展為期三年(2011.1—2013.12)的掛鉤幫扶工作,2012年又被列為福建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承接上級黨委政府的各種幫扶政策和優惠措施,赤溪村積極爭取在人、財、物、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迎來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機。
2011年,赤溪村提出建設“全國扶貧明星村”目標,在第一個“三年計劃”(2011-2013)結束后,實現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末翻一番的目標,在第二個“三年計劃”(2014-2016)結束后,實現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比2013年末翻一番的目標。
目標提出后,赤溪村立足當地實際,堅持以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太姥山為依托,以九鯉景區為核心,通過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加大宣傳推介,加快發展旅游產業。昔日窮山溝崛起了一個旅游新村,現已成為閩浙邊界獨具特色的旅游熱點和亮點。2012年,赤溪村九鯉溪景區被授予“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稱號,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擴大,全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帶動300多戶群眾從事旅游行業,實現旅游收入7000多萬元。
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赤溪人以超前的眼光,秉承“生態富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擴大優質水果、名優茶葉、毛竹林墾復改良、特色淡水養殖等規模,積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打造農副產品“中國扶貧第一村”特色品牌,提升種養業的生產、加工、銷售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012年8月21日,市委書記廖小軍來赤溪調研,提出了“打開山門,加快建設通往楊家溪的二級旅游公路”的舉措,這又為赤溪的發展帶來了福音。相信這條路修通之日,必是赤溪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起步之時……目前,赤溪正圍繞打響“中國扶貧第一村”和“畬族特色村寨”旅游品牌,著力推進旅游開發和招商工作,爭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赤溪村建設熱火朝天,一個繁榮昌盛、生態良好的“扶貧明星村”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