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被人們尊稱為“白衣天使”,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但她們的工作往往和臟、累聯系在一起,與潔白、干凈的天使印象,其實相去甚遠。而在這群“天使”中,工作在ICU病房的護士,算是護士中最為辛苦的。護士節來臨前夕,本報記者走進市醫院ICU病房探索護士們的工作狀態,為讀者解讀護士光鮮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敬請關注——
ICU,全稱為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如字面所見,在這里接受治療護理的病人,幾乎都是身患重癥,時時刻刻面臨著生命危險。無須去深入的了解,僅此就能讓人體會到在ICU工作之難,責任之重。
“天使”印象
主管護師蔡愛寧,在市醫院ICU病房工作了12年;周麗清,護師,在ICU工作了6年;林艷,護士,在ICU工作3年半。回想代表著ICU護士中老、中、青三代的這三位接受采訪的護士,蔡護士的面容已略顯疲態,周護士正值年富力強,而林護士青春正茂,卻不免還有些稚嫩,在“吃青春飯”的這一行,她們已經或者正在無私地付出寶貴的“青春”。
“天使”時間
早晨8點鐘到下午4點,再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凌晨,由凌晨再到早上8點。三次毫無間隙的輪換,ICU護士們的工作時間,共同繞成了一個圈,循環往復,直到繞出“整整一個月沒看到老公的臉”,繞得她們已經可以為這個“笑談”笑出聲來。
對于她們來說,時間就是工作時間和時刻準備工作的時間,被輪換下來,不代表能徹底地休息,沒有關機時刻的手機,也許就在她們休息中的下一秒響起。
“天使”守則
工作中沒時間顧及自己,這不是一句虛言,盡量達到病患和護士一對一護理,不僅生活護理上照料病人的吃、喝、拉、撒,還需要與病人適時溝通,進行心理護理,“不怕累,就怕病人不配合”成為她們的一句箴言。照顧病人情緒之外,由于是封閉式工作,及時與隔離在外的病人家屬進行溝通,也在她們的工作范圍。帶病堅持上班,成為不需要關注的平常。這些方方面面,都只是為竭力服務病人。在這些工作中可以顯見,她們把自己拋在了一邊。
工作外不斷地學習“充電”,仍然是為了醫護工作。對重癥患者的照顧不容有失,這就需要護士們充分掌握護理知識,而醫院通過一年兩次的大考,每月一次的小考,科室每周一次的提問,時時督促著護士們充分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不斷復習舊的護理知識和補充新的護理經驗,這成為她們私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祝福“天使”
經常彎腰、為病人吸痰、幾乎沒有坐的時候……這常常造成一些護士腰椎、頸椎、關節等等部位的病痛,但我們衷心祝愿,倘若還有機會見面,“天使”們依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