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基層抓黨建 典型示范促提高
基石穩,事業興。我市將基層組織作為黨的事業的基石來對待,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按照上級部署要求,我市在基層黨組織各領域認真學習推廣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并結合本市工作實際和不同領域黨組織特點,通過開展農村爭當“致富先鋒”、社區爭當“便民先鋒”、非公企業爭當“興業先鋒”和機關事業單位等其他領域黨組織爭當“效能先鋒”等主題實踐活動,促進了基層黨建整體水平的提升。去年共有4個“較差”、41個“一般”和98個“較好”的基層黨組織實現晉位升級。積極開展“黨建富民強村”工程,組織全市163家機關事業單位、31家非公企業、38家學校、30個社區(居)與251個建制村開展“5+1”結對共建活動,集中城鎮黨建優勢資源服務農村。實施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百日會戰行動”,采取多種形式組建非公企業黨支部29家,建立黨建指導員制度,從機關派入非公企業黨建指導員184人,指導非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和發展工作,深入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和展遠程教育“雙創雙爭”活動,注重提高發展黨員質量,重視從青年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
在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通過遠程教育接收站點學習政治理論和黨建知識的同時,我市更加注重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店下康禾植保專業合作社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采取“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的培訓方式,把田間地頭作為學習“大課堂”,合作社共設有咨詢服務部、專家服務部、植保服務部、倉儲服務部以及12316遠程咨詢培訓平臺、康禾植保田間學校兩個服務平臺,以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形式對黨員干部和農民進行蔬菜育苗、栽培等多個環節的系統培訓,向農民們傳送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在該社黨支部領導下,今年,該社在我市店下、太姥山、白琳等6個鄉鎮實現了跨鄉鎮服務作業,共服務農戶1600余戶,開展機插秧、機收等機械化作業8200畝,服務水稻、蠶豆、茶葉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面積36000多畝。
近年來,我市注重培塑特色鮮明、事跡突出、影響深遠的典型人物、典型單位和典型經驗,著力打造基層黨建特色品牌,積極探索以典型示范帶動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推進的新路子,堅持走“抓培育、樹典型,抓推廣、促提高”的路子,在全市范圍內選擇54個農村、4個社區、7個非公企業、20個機關單位基層黨組織進行重點培育,帶動班子成員和相關職能部門持續加強具體指導和力量傾斜,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黨建工作品牌。先后培育樹立了柏洋、瀲城、溪美、富民、海口等基層先進典型,在非公企業方面,指導形成福鼎工業園“三聯”黨群共建工作機制,并在全省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會上做了經驗交流。其中,柏洋黨委“五心”創建“五好”和富民社區“三融三評三網”的做法,分別得到了有關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寧德市委還專門作出“農村學柏洋、社區學富民”的決定。
加快發展抓黨建 改善作風提效能
只有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關鍵”的理念,積極探索提升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的路徑,以強化基礎黨建為抓手,全面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工作中注重把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通過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全力謀求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贏。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勇創實干、跨越發展”為主題,在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力求先行”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對照“五個好”和“五帶頭”要求,深入查找和分析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問題650多個,制定具體整改措施360多項,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社會的大發展。通過開展“為工業發展解憂難、辦實事”活動,全市各套班子領導干部全員掛鉤重點項目等,全市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共掛鉤聯系重點項目160個,設立黨員突擊隊160支,持續選派355名優秀干部組建3批工業服務隊(重點項目工作隊)等到工業企業、重點工程、重點項目一線掛職,幫助協調解決項目行政審批、動工投產等難題214件,全力推進重點項目落地建設、達產達效。兩年來,全市共確定“五大戰役”各類項目達575項,累計完成投資269.79億元,占計劃投資的143.7%。開展“加強黨性修養,弘揚良好作風”活動。牢固樹立“馬上就辦”、“立說立行”工作理念,深入開展“轉作風、提效能、促發展”和“行政提速,服務發展”活動,及時研究制訂《福鼎市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改會風、正文風、轉作風,并由紀檢、效能、督查等單位組織開展督促檢查,去年共對各鄉鎮、市直單位開展效能督查30多次,給予效能告誡7人,通報批評13人、9個單位,共受理效能投訴71件,已全部辦結,有效促進了黨員干部執行力和落實力的提升。
基層黨建工作的堅強保證,使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蒸蒸日上,后勁十足,2012年,面對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和毗鄰地區金融風波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總體較好”發展態勢,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76億元,增長12.9%,增幅居寧德各縣(市、區)首位。 □ 本報記者 許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