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磻溪鎮油坑村,鎮村干部深入邊遠的芹洋自然村宣傳發動群眾做好防范,轉移地質災害點、危房地帶的群眾,及時清除路面上倒伏的樹木,對部份塌方的公路也設置警示標識。
龍安海域的漁船、網箱養殖漁排上,區、村干部一艘船一艘船地動員、幫助海上作業人員轉移,并在各村和集鎮設立安置點,準備了相關物資,確保安置群眾有飯吃、有地方睡覺、有水喝、有醫生看病。截止12日下午4時,龍安開發區87艘漁船和網箱養殖上的三百多名人員已全部回港和上岸。
在硤門畬族鄉,鄉政府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對道路上倒壓的樹木進行砍伐和清理;在點頭江美村岐頭海灣、龍田村青嶼頭海灣,鎮黨委政府組織人員及時指引、疏導船只避風,同時開放避風船只聚集點附近的避災點,方便外地漁民就近上岸避風;在崳山,鎮村干部、邊防官兵并肩作戰,轉移安置群眾,沿岸巡邏,引導漁船入港避風。
在山頭上、溝壑邊,福鼎供電公司的技術人員全線巡查電力線路和電力設施,清理橫幅、廣告牌等電力設備周邊易飄浮物,消除異物短路隱患,調整加固防風拉線,并組建一支特巡隊對海島供電設施、跨高鐵高速電力設備進行重點隱患排查;而在“蘇力”登陸后,公路局組織人員迅速出動,加強公路巡查,及時砍除橫梗路面的樹木、竹子及其枝葉等路面障礙物,確保了轄區公路的安全暢通。
……
一幅幅防臺場景,展示了全市干群眾志成城防御“蘇力”奪取防臺抗災勝利的決心和信心。
嚴陣以待
來自防汛指揮部的信息不斷傳遞著各項防臺措施的落實情部和防臺工作的進展情況——
“氣象部門已發布各種預警信號、緊急警報16次,通信部門通過移動信息平臺向社會公眾發送防臺風預警短信25萬條,全市2512個自然村預警銅鑼也已全部發放到位。”
“截止12日12時,全市3817艘船只(包括非福鼎籍船只,其中60馬力以上429艘)已全部進入沙埕港內灣縱深處停泊避風,并做好錨固工作;漁船上人員共7915人,其中60馬力以上2698人,60馬力以下5217人,目前正以最快速度組織撤離工作。”
“全市共有海上漁排網箱人員5131人,其中老弱婦幼人員1530人,于12日12時前已全部轉移上岸;作業人員3601人,也于12日18時前完成漁排加固后全部撤離上岸。全市108處地災隱患點(包括新增地災點13處)共1176戶5976人,已全部撤離轉移到安全地帶。”
“各地災點和海堤、山塘、水庫責任人、監測員已到位加密監測,并對除險加固水利工程暫停施工,確保工程施工人員安全及水庫下游、海堤內低洼地帶群眾生命安全。三個應急搶險專家組加強對各鄉鎮(街道)堤防、水閘、水庫、山塘的巡視排查和指導督促工作,目前全市79座中小型水庫除個別水庫水位較高外,其它水庫均在正常水位下運行,并已對個別較高水位進行放水,對千畝以上堤防進行除險加固。”
“全市共籌集麻編織袋95.4萬只、救生衣1323件,抽水機24臺、應急燈498盞、沖鋒舟8艘、土工布3000平方米及鋤頭鐵鍬鎬等物資,各鄉鎮(街道)避災安置點也已籌集足夠的水、干糧、衣服及各類生活應急設施,確保轉移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全市共組織民兵預備役隊伍33支共1103人;省軍區派出的1個營450人也已進駐我市,全部進入臨戰狀態;駐鼎部隊、武警、公安、消防、邊防以及供水、供電、移動、電信、道路維修等應急搶險隊伍已集結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災第一線。”
“太姥山、崳山島、牛郎崗等旅游景區已全部關閉,共取消團隊80個3355人,疏散游客1550人;全市各類學校假期培訓班一律放假停課;各工程項目全面停止施工,共停工72家、撤離人員2800人,并加固腳手架、塔吊等高空設施。”
……
嚴謹周密、全方位防范與重點部位突出防范,全市上下嚴陣以待,一邊密切關注臺風動向,一邊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預案要求,落實防范措施,推進防御工作。
得力于部署嚴密、指揮有力、科學防范、眾志成城,我市確保了把損失降到最低的防臺目標。隨著“蘇辦”登陸,各級各部門迅速轉入災后各項工作,指導群眾做好災后自救,奮力奪取防御第7號臺風“蘇力”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