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網消息 (蔡雪玲) 初秋時節,走進位于福鼎市貫嶺鎮茗洋村,站在高山上放眼望去,山地里成片成片的檳榔芋宛如一片綠海。而從山腰到山頂已被一望無際的黃梔子覆蓋了。
近年來,福鼎市積極探索著“一業為主、多品共存,多種經營、循環利用”的特色山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貫嶺、管陽、疊石、磻溪等山區鄉鎮以發展茶業、檳榔芋、黃梔子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區。目前,全市建有福鼎檳榔芋、四季柚、冬種蠶豆、現代設施農業、生豬標準化等具有福鼎特色的“十大基地”和水蜜桃、晚熟東魁楊梅、生豬水簾溫控養殖、臍橙、蘆柑“五大輻射基地”。201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18元,比增13.8%。
建基地抓龍頭 為農業“強筋壯骨”
在福鼎太姥山鎮瀲城綠鑫千畝示范園,白色蔬菜大棚一座連著一座,一眼望不到邊。去上海的拉菜貨車在路邊等著,大棚里,菜農們正忙著采摘、裝箱,他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近年來,該市在立足本地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中,主要是依托龍頭企業,圍繞“八大產業”建立現代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為農業“強筋壯骨”。如太姥山鎮全力推進瀲城、方家山、屯頭等村特色農業示范園建設,以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及紅豆杉公園等豐富的山地資源,示范帶動全鎮農業發展。
今年該市在安排100萬元的黃梔子生產基金的基礎上,再安排100萬元,重點扶持獎勵補助5個示范基地。通過培育一批潛力大、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好的示范基地和龍頭企業,以點帶面,引導更多農戶參與山地農業開發。并將山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使現代農業開發成為農業增效、村民增收的主戰場。瀲城村村民葉挺章說:“自從村里引進綠鑫企業后,自家的7畝土地就流轉給綠鑫,每年的土地流轉金收益有3500元,他夫妻倆和兒子、兒媳都到公司上班,每人每月2500多元,全家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
強化科技支撐 為農村“活血化淤”
8月21日,在白琳鎮翠郊村翠園黃金雞養殖合作社,筆者看到這里建有研發室、加工車間、檢測室,注冊有“黃金雞”、“黃金蛋”、“蔡氏”三個品牌商標。據了解,該合作社已經擁有“富硒禽飼料制備方法”和“富硒茶制備工藝”兩項專利,年出欄黃金雞10萬只,存欄蛋雞0.5萬只,帶動周邊農戶300多戶。
沒有科技支撐,就沒有現代農業。該市把山地開發作為農業科技的“孵化器”和“轉化區”,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過合作共建、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開發,支持各類山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開發與服務機制。并著力建設食用菌、茶葉、畜禽、蔬菜、藥材、竹木加工集中區和水果保鮮加工與物流區,建立優勢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以及加工專用原料基地。
2012年,該市累計引進推廣各類農業新品種60多個,新技術10多項,新肥料5種,新農藥10個,建立各種“五新”技術示范片、生產基地、展示田200多個,輻射帶動3萬多畝,直接為農戶增收了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