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蔡雪玲 李步登)近日,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結果揭曉,經過3700多萬網民、游客投票及11名地質公園專家實名投票,最終從參選的104家地質公園當中評選出30家“中國最美地質公園”并向社會公布。其中福建省占3家,太姥山世界地質公園名列全國30處“最美地質公園”第24位。另外兩家是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和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分列第12和17位。
據了解,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的參評對象是2012年12月31日前被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的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此次評選活動是我國建設地質公園以來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入選的地質公園不僅科學價值高、景觀美麗、風光宜人、深受眾多游客的喜愛,而且管理服務規范、園風良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全國地質公園建設中走在了前列。
太姥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總面積373.76平方公里,由太姥山園區、九鯉溪園區、晴川灣園區、大崗頭園區及福瑤列島園區等五個園區組成。位于浙閩粵沿海中生代火山斷陷帶與臺灣海峽新生代坳陷過渡帶上,處于沿海幔隆斜坡帶,形成于燕山晚期,以晶洞鉀長花崗巖峰叢—石蛋地貌為主體,是我國東南沿海丘陵地帶唯一的花崗巖峰叢—石蛋地貌,也是東亞晶洞花崗巖巖帶中的首例峰叢—石蛋地貌景觀,千奇百怪的花崗巖象形石和形態各異的花崗巖巖洞,其數量及類型均可堪稱全國之最。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跡包括:花崗巖峰叢—石蛋地貌景觀,花崗巖嶂谷式疊石洞穴景觀,花崗巖象形石景觀,海岸島礁、沙灘、海蝕地貌景觀,湖泊、曲流、瀑布流水侵蝕地貌景觀等,集山海川島于一體,融自然人文為一爐,極具系統性、典型性、稀有性和觀賞性特征。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分會會長陳安澤教授認為:在我國花崗巖濱海名山中,以太姥山的風光最為秀麗,從其成因角度來看,其晶洞花崗巖地貌變化多端,極具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太姥山于2004年正式被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2010年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此次太姥山獲評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是對太姥山地質公園的褒獎。園區管理者表示,將以此為機遇,進一步完善公園功能,加強宣傳推介,為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科學普及、發展旅游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