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我市工業升級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工業經濟強勁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累積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融資難,用工難,生產成本上漲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縱觀我市的工業經濟,無論是化油器、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還是目前正在培育扶持的合成革、船舶修造、鎳合金、新能源、裝備制造等新支柱產業,都屬于中低端的工業制造業,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這些企業普遍存在重制造、輕研發和營銷的現象,因此企業競爭力較低。與此同時,個別企業沒有“兩證”以及銀行受管理體制限制,加之民間融資成本高,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題。此外,受就業觀念影響,大多數企業存在用工人數不足、工人流動性大,以及受物價上漲影響等,企業用工難、盈利空間壓縮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因素,成為工業經濟升級轉型的大瓶頸,成為制約企業產能擴張的短板,極大程度制約了企業產能的發揮。受其影響,近年來我市部分企業經營效益普遍下降,產業空心化加劇,個別企業甚至關門停產。
為此,政協委員周宗佑建議,1、加強領導,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紐織保證。2、打造新型工業園區,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平臺。3、采取措施,切實破解企業解決用工問題。4、大力整治和規范民間融資行為,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防止企業資金鏈出現斷裂現象。5、調整扶持資金的政策取向,重點引導企業向專業化、自動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優化軟環境為企業做好后續服務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工業立市”,科學定位,持續推進,我市工業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和跨越發展。但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市企業規模小、產業不大、產品附加值不高、缺少自己的品牌、抵御風險能力弱的問題不斷凸顯,尤其受金融風波的影響,有些企業舉步維艱。如何實現我市工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當務之急,要進一步優化軟環境,為廣大企業做好后續服務工作。
為此政協委員朱孝有建議,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決策執行力。政府職能部門要切實轉變作風,提升政府決策的執行力,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創造一個寬松的投資環境。盡量消減不必要的突擊檢查,對企業在生產營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堅持以服務為先、整改為先、處罰在后。
二、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激勵支持企業創業創新。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要多向企業宣傳,讓企業利用好政策。政府要制定完善相應的扶持激勵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技術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專利技術產業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爭創名牌名品等方面,給企業予大力優惠政策扶持。同時要高度重視園區的基礎設施包括生活后勤服務配套功能的建設。
三、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作為企業,要不等不靠,主動應對挑戰。要做好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領導要增強企業堅定戰勝困境的發展信心,保持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難中求發展的創業精神,正視問題,負重奮進,不退縮、不放棄,自我調整,轉變思路,腳踏實地,堅守主業。
加強職業教育工作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市中等職業教育隨著“教育強市”戰略的實施有了明顯的進步,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市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步伐不大,在財政投入、發展規劃、辦學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中等職業教育明顯落后于普通教育。
究其原因主要有認識不到位,職業教育新理念未樹立;1勞動力市場準確預測較難,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強;投入不足,制約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師資結構不合理,生源質量不高,影響辦學質量等。
為此,政協委員黃紅陽建議: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更應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執政要務,從政策、資金和辦學環境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要加強輿論宣傳,創造一個“重技術,重技藝”的社會氛圍,改變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處于“非主流的補充性”地位;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真正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30%以上用于職業教育,改善職業教育辦學的硬件。同時應吸引多科行業以及不同所有制、不同類型企業投資或合作辦學。并在稅收、用地、補貼、項目支持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嘗試讓企業直接參與學校招生,參與教學;以就業為導向,采取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努力實現管理有方、教學有法、升學有門、就業有路的辦學目標,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要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大力實現一體化教學實踐。同時,在辦學過程中,通過模擬操作、頂崗實習和強化實訓、實驗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加大鄉村規劃和整治力度推進“美麗鄉村”創建
創建“美麗鄉村”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搞好鄉村發展規劃是推進“美麗鄉村”的基礎和出發點。目前,我市鄉村規劃和整治工作開展不平衡,還存在著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分割,缺乏統籌協調;鄉村規劃管理相對滯后,存在無序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境整治不徹底等問題,制約了“美麗鄉村”的創建。
圍繞“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的目標,為此鐘利暉委員建議:
在規劃方面:要完善村莊規劃體系,打造精品村、景觀帶、整鄉整鎮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按照保護為主、合理布局、適度開發的思路,培育特色文化村;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使人居環境達到“五化”標準,即: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和環境美化。
在環境建設方面:要加快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同時要加強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在發展特色方面:要強村富民,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并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在制度建設方面:要健全制度,加大深化農村土地、金融制度以及鄉村管理體制改革力度。
在保障落實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并把“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應作為對鄉鎮的目標管理年度考評內容,同時市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群眾身心健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市委、市政府連續多年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我市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是較好的。
現象:
在市區開展的食品安全工作視察中,仍發現不少讓人憂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市場銷售的食品使用有色、有毒化學添加劑和農藥殘留等現象仍普遍存在;酒店、大排檔等餐飲行業仍存在老油回用和使用地溝油現象,餐具消毒基本達不到衛生標準;無保質期標識、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等“三無”食品仍上市銷售;尤其是鄉村的食品安全監管更加乏力,農村的食品衛生令人堪憂。
原因: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食品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監管部門不同,極易產生監管盲區,造成職責不清,監管不到位;部分企業主、生產單位食品安全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薄,重經濟效益,輕食品安全檢測設備的投入,忽視生產過程中衛生、質量的監控;餐飲消費環節的經營企業主特別是小餐館、大排檔、流動攤點、小作坊從業人員衛生意識差,無證經營、無證上崗現普遍存在;市場準入門檻低,對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懲處力度不夠。
建議:
為此,政協委員陳昭希建議,要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作用,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網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機制,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強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等。此外陳照希還建議盡快啟動新生豬屠宰場,讓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
加強校園周邊安全管理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校園安全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保障校園環境的安全和穩定。安全環境得到一定程度保障,但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影響校園周邊的穩定因素主要有:食品、交通、治安等。
關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校園周邊健康、安全的環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為此,政協委員鄭堅建議,一要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宣傳活動,創建學校周邊食品安全示范區,讓孩子們吃得放心。組織市食藥監、工商、衛生、住建、教育等部門大力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宣傳活動。以學校周邊為重點,從主體合法、承諾公示、票據收集、食品合格四個方面抓規范、抓提高。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辦食堂,校內食堂經營者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簽訂《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責任書》,制定出臺學生營養配餐的營養和衛生標準。
二要加強學校周邊交通安全專項整治活動,保障校園周邊交通安全,讓孩子們行得安心。組織住建、工商、衛生、公安等職能部門圍繞重點路段、時段,加強巡查與監管力度,禁止流動攤點在學校門口及周邊經營。公安交管部門完善學校周邊交通標志及安保設施。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管理辦法,加強對在校學生使用電動車出行管理。對全市校車進行統一登記管理,嚴禁校車超速、超載。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校園周邊交通及消防安全知識普及與教育。
三要嚴厲打擊校園周邊的流氓團伙和“黑惡勢力”,凈化校園周邊環境,讓孩子們學得開心。嚴厲打擊校園周邊的流氓團伙和黑惡勢力,加強對學校周邊流動人口、暫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校園周邊200米內的網吧等娛樂場所堅決予以取締。深入開展法律知識進校園活動,為廣大師生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切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為“三失青少年”提供一個繼續求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