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市長隋軍帶領寧德市各套班子成員和其他在職廳級領導、各縣(市、區)及東僑開發區黨政主要領導赴我市磻溪鎮赤溪村,開展《擺脫貧困》專題學習研討活動。省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八督導組第一組長葉家松、副組長高榕、我市領導陳其春、包江蘇等參加活動。
活動中,各市縣領導察看了赤溪村鼎煜農業專業合作社、扶貧主題展、楊赤公路建設及耕樂源旅游開發公司等。從一幅幅歷史圖片,到現時的所見所聞,今昔對比,切身感受著一個窮山村到小康村的變遷。在寧德市委領導的推動下,對赤溪村發展至關重要的通往霞浦楊家溪的楊赤公路也正在建設中,通車后,赤溪村的資源將得到進一步開發,群眾致富也將邁出更大步伐。赤溪村的變化是寧德市依靠黨的扶貧政策、在中央和省里的幫扶下艱苦奮斗、擺脫貧困、建設全面小康的縮影,從中折射出來的“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激勵著全市上下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千百萬”目標、建設“六新大寧德”,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通過學習與實地考察,對當年為扶貧開發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也增強了新時期建設‘百姓富、生態美’全面小康社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滴水穿石’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倍加珍惜、發揚光大。在踐行群眾路線中,我們要貼近貧困群眾的實際,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走上富裕道路。”“首先要解決好貧困群眾觀念和思路上的貧困問題,激發他們的斗志,再找準原因、有針對性制定幫扶計劃,對癥下藥扶持。”在專題學習討論會上,寧德市有關領導從不同角度,結合實際談學習體會、說感受收獲,對新時期發揚黨的群眾路線、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葉家松指出,在“中國扶貧第一村”開展《擺脫貧困》專題學習研討活動,是一場很有意義的主題活動。通過現場察看30年扶貧工作成就的生動例子,接受當年為擺脫貧困不懈奮斗的現場教育,弘揚了“滴水穿石”、扶貧攻堅、堅韌不拔的精神,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群眾觀點和為民情懷。擺脫貧困是歷史留給當代共產黨人的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社會責任。要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高黨性修養、道德修養,增進對群眾的情感、意識,全心全意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共同富裕,實現省委提出的“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全面小康社會。
廖小軍指出,通過學習《擺脫貧困》,深切感受到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團結帶領地委一班人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為實現閩東擺脫貧困這個最主要的階段性目標任務不懈奮斗的精神;為了讓老區群眾盡快過上美好日子,殫精竭慮、夙興夜寐的公仆情懷;為了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血肉聯系,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倡導“四下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為了重樹干部隊伍形象,從嚴治吏、整肅隊伍、清除腐敗的堅定決心;為了倡導勤政廉政的干事風氣,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這是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進一步凝聚全市力量加快發展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實現寧德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要結合中央的部署,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學習《擺脫貧困》結合在一起,提升認識,增強自覺,進一步把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好;要繼承光榮傳統,汲取經驗智慧,為推動寧德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后來居上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廖小軍指出,開展《擺脫貧困》專題學習研討主題活動,是一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再認識、再提升、再對照、再教育。雖然現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了,但黨的群眾路線不能變、我們關心群眾疾苦的傳統不能變、幫助落后地區發展的理念思路不能變。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也就沒有全市的小康,全面建成“百姓富、生態美”的小康社會是我們神圣的職責和使命。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并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
學習思考和深入研討,進一步堅定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切實轉變作風,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廖小軍強調,要通過集體學習交流,進一步領會當年擺脫貧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工作作風,切實增強做好扶貧開發的責任感,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繼續貫徹好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市委的具體安排,打好扶貧攻堅仗,實現全市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山區的全覆蓋的“百姓富、生態美”小康社會。具體工作中,要堅定信心,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組織和推進;突出重點,切實保證扶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著力在增加群眾收入、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突破;建好隊伍,切實增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本領;加強領導,努力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