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林瑩瑩)村(社區)、衛生醫療等基層單位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如何才能更接“地氣”,讓活動不走過場?5月8日,基層黨組織教育實踐活動會給出了答案。
基層黨組織何時學,怎么學?太姥山鎮瀲城村選擇農閑和農忙時節,組織村干部和黨員坐下來用“大白話”講大道理,用群眾語言說群眾路線。大家圍繞“我是黨員,我為瀲城做了什么”進行討論,讓學習活起來。如何做到直接聽取群眾意見?福建盈浩工藝制品有限公司設立了總經理意見箱,開通了微信群,鼓勵職工講實情;桐南小學開展“千名教師大家訪”,面對面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建議。征求到的意見建議如何處理?桐城街道富民社區整合住建、交通、水利、供電、供水、市政部門資源,每季度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擴寬服務渠道;店下中心衛生院組織“送醫下鄉” 走村串戶為群眾提供公共衛生服務。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東說:“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村(社區)、衛生醫療單位等基層單位與群眾聯系更直接、更緊密、更貼近,活動開展怎么樣、效果好不好,群眾看的真切,感受也更深,也最有發言權,尤其對解決好問題充滿期待,只有把改進作風的成效真正落實到‘末梢神經’,才能使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