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岸自古以來的泄洪區,山前一直被束縛著“手腳”。限制人口、控制規模,200多米寬的桐山溪由此隔出了兩岸迥異的發展風景和世俗觀念。
1998年,山前“峰回路轉”,迎來了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市委、市政府將山前納入中心城市發展大局,全盤定位、統籌規劃,并設立山前街道,拉開了波瀾壯闊的發展大幕。尤其是近幾年,我市更是將其作為“東擴、南移、面海”城市發展戰略中“東擴”的主戰場,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產城融合 新區崛起
夜幕初啟,徜徉山前:街道里,燈火輝煌,人來車往……在桐山溪東岸精彩演繹。
“以前哪有這光景!”,67歲的老街坊王鳳妹老人的記憶里,曾經的山前滿眼皆是田地、水塘。村民們生活過得拮據。
隨著街道辦事處的設立,山前的變化日漸走進了王鳳妹和村民們的生活——
桐山大橋、普后大橋江濱大橋等5座大橋相繼建成,改變了以往僅有一座水泥石橋連通兩岸的局面。
一通百通。隨著交通的便捷,山前如璞玉般異彩綻放,吸引著各方眼球。人流、物流、項目流、資金流,競相向此匯聚。城產融合,一座親水而居的新城,在桐山溪畔迅速崛起。
“過去這里沒人要,現在是爭著來。”王鳳妹老人告訴記者,順應發展之勢,他家也蓋起了新房,單一樓店面出租每年可收約1.8萬元。膝下兒女們則在就近的工業園內務工,由農民變工人。平日里,他就在村里設立的文化休閑廣場聽評戲、說書,與老伙計們下棋聊天,晚年生活安逸而舒暢。
崛起一座城,溫暖一方人。數據顯示,15年跨越發展,山前街道城市面積從早年以山前村為主、不到1平方公里,已拓展至目前的3.9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至7萬多人(含流動人口),在福鼎中心城市版圖中舉足輕重。
從泄洪之地到新區福地,年輕的山前并沒有止步。在當下“東擴、南移、面海”城市發展戰略中,山前街道再次發力,勇挑“東擴”重擔。總投資約12億元、規劃用地面積3000畝的百勝新區由此破土動工,以“山——水——島”的有機組合為整體格局,展開了城市擴張的又一番靚麗圖景。
“百勝新區,往北可與正在開發建設中的潮音島住宅區相連;往南,緊接雙岳工業園項目區,產城相融;往東,則是城區東擴面海規劃的前陣。”山前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長春介紹。這片崛起中的新城,將與傳統市區遙相呼應,成為山前乃至福鼎的集合金融、商貿、住宅為一體的產城綜合區域,引燃山前發展的新一輪巨變。
項目帶動 生機勃發
山前15年的變遷之路,項目建設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推進作用。從交通到產業,從經濟到民生,一個個項目競相落地,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推動著山前一次次跨越前行。
項目帶動,工業主導。多年來,山前的工業項目漸呈集群之勢。在鐵塘里工業園,福鼎市安達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金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各司其職,操作著設備。“入駐這里10年了,我們實現了由最初的作坊式加工到如今的生產自動化。這十年,是企業發展的‘黃金期’。”該企業車間主任陳上懷感慨地說。
鐵塘里工業園區共分布著30多家這樣的輕工型企業。曾經,這些企業多散落在城區,無布局、產能低且影響環境。2002年,市委、市政府統一規劃,引導這些汽車配件、食品、包裝等作坊式企業在此聚集,翻開了騰飛發展新篇章。2013年,該工業園產值達18億元。
而這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典型便是福建思科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由從事包裝、壓鑄生產的企業,轉型升級為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環保節能LED電子產品制造企業。據該企業董事長李小平介紹,為試水新行業,發展高新產品,2013年,他們與香港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合作,引進“全兼容LED燈管”制造技術,生產更節能、更耐用的節能燈管。事實證明,這種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很受青睞。自去年投產以來,半年時間產值突破2000萬元。
順應全市工業擴張之步伐,夯實新興工業之基礎。立足傳統工業區穩步發展,山前轉移重心,接力推進市重點項目——雙岳工業園區的開發。該工業園將是我市新興的輕工業集中區,亦是山前工業做大做強的重要著力點。截至今年5月,該項目已完成征地3000多畝。
15年,山前依托不斷落地的各類型項目,抓機遇,敢為先,寫就了從局促空間突圍,進而東擴南進,最終全面發展的宏偉構建。在環環相扣的前進步履中,山前的發展思路日漸清晰,特色鮮明。整個區域的規模、容量、面貌均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幸福民生 精彩呈現
日新月異聚攏人氣,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如今的山前已成為人們眼中的“香餑餑”,從各鄉鎮涌進的移民逐年增多。這些移民為山前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今,孩子上學方便,看病方便,找份工也方便。這日子是一年好過一年。”在山前經營一家快餐店的林美鳳說起從鄉鎮遷到山前居住的感受,喜從心生。
56歲林美鳳是前岐人,8年前,舉家遷到山前。為解決生計,她與兒媳婦在臨近鐵塘里工業園區的居民區開起了快餐店,收入頗豐;她的兒子則在工業區謀了份工,月收入3000多元;8歲的小孫女就近在山前中心小學上學……一家人的日子其樂融融。
在山前,如林美鳳一般,離鄉遷居,轉農為工或商的人不在少數。近年來,為漸進改善群眾生活環境,貼心服務群眾需求,山前街道從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傾心打造“幸福民生”。衛生服務院落成,讓群眾病從近醫;山前中心幼兒園改建,緩解學前兒童入學壓力;桐山溪景觀工程,改變昔日雜草叢生、碎石遍野的荒蕪之貌;市十六中遷建,延展區域教育承載能力;老年公寓及敬老院規劃,推動實現老有所居、老有所養;新農村推進,縮小城村差距……一個個已建或在建的項目,既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又與群眾生活如影隨形。
如今的山前人,閑暇時總有“打發時間”的絕好去處?;蚴怯巫哂谡抟恍碌耐┥较希撇綋Q景,如行畫中?;蚴切挪接诨ㄥ荼痰碾p桂公園,靜思賞景,舒緩身心;或是與三兩鄰里安坐于休閑廣場中,聽一段曲,下一盤棋,聊一會兒天……他們,在“美”與“慢”中感受一份安逸。
環境日益美化,生活趨于富足。在這般“安居樂業”的和諧光景中,山前對文化教育事業有了更深層的追求。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寓樂于生活;重視教育,發動鄉賢,募集百萬“獎教助學”基金,鼓勵教師與學生創先爭優;創辦各類技能培訓班,掌握一技促就業;推進農村文化宣傳工作,提升素質轉觀念……項項舉措,惠及千萬家;發展內涵,更上一層樓。
綠水徜徉,繪靚麗風景;廣廈萬千,敘錦繡華章。山前這個宜業宜居的美麗街道今已初露風華。它還將以一個個堅實的步伐,繼續演繹一段輝煌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