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奇山,面朝大海。坐擁豐富的山海優勢,太姥山鎮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令人傾慕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隨著太姥山旅游產業的紅火,這座閩浙邊陲重鎮越發美名遠揚。
2010年,又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垂青于此。當年2月,作為我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太姥山躋身其列。好風借力,規劃為先、民生為本、產業為重、管理為舉、創新為要,太姥山鎮由此踏上了向著“宜居、宜業、宜游”旅游城鎮的崛起之路——
優化環境 宜居之地
這些天,太姥山鎮陣雨頻頻,可走在鎮區主街道上,難見雨污橫流、積水漫道的景象。
在金麟街老居民王懷利的記憶里,由于小鎮靠海,以往一遇這樣的天氣,雨水、污水加上倒灌的海水,整條主街滿眼都是又臟又臭的水,積水深處可及腰,“出趟門,像過河一樣”。
2010年起,作為太姥山小城鎮建設重頭項目之一,集鎮路網建設動工,累計投資3505萬元,完成了鎮區淑萍路、金輝路、江濱路、川海橋、云天花苑片區人行道建設及玉池路、寒碧路拓寬改造、管線下地等工程,同時斥資4900多萬元,建設污水處理廠,雨污分流,昔日街道亂象不復存在。
“現在雨天出門,大家再也不擔心了。”王懷利說。
不僅僅是路的變化。在小城鎮建設中,太姥山鎮始終著眼于民生、著眼于生態,實施項目九成以上均為福澤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據介紹,近幾年來,該鎮已投資700萬元,完成集鎮區域自來水擴建工程,群眾用水告別“緊一陣、荒一陣”的窘況;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完成幼兒園改址改建,完善福鼎四中、十七中、中心小學等學校教學樓建設、操場硬化、學生食堂建設等基礎設施,全鎮新增校舍面積3.5萬平方米;投資千萬元,建成鎮文化中心,完成規模展示廳、燈光球場、影劇院等系列配套設施;完成洋里溪防洪排澇工程,總長1.22公里的兩岸防洪堤沿線綠化,生機盎然;建設面積1300畝吉溪濕地公園,修復環境,鋪設木棧道,縱貫城鎮中心的水系和景觀河正在形成;建設虎頭山公園,實施高速鐵路、國道等道路沿線植樹綠化和休閑綠道建設,全鎮新增綠化面積4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面積達201公頃,人均綠化面積28.88平方米,同時對城鎮關鍵節點的園林綠化景觀進行重新布置,形成“點、線、面”相互滲透的生態環境,城鎮人居環境日新月異……
綠色生態,還向鄉村延伸。按照“三整治、三提升”目標建設、提升,方家山、太姥洋、瀲城等一批美麗村莊競相涌現,生機勃發。
“從道路到用水、排污,到公園、廣場,到就醫就學、文體娛樂,小城鎮建設的實惠,讓我們看得到,更享受得到,也讓我們把心安在了這里!”王懷利說。
強化支撐 宜業之城
這陣子,鄭源企業董事長鄭傳源正忙著辦理太姥旅游步行街項目相關前期手續。該項目為太姥山小城鎮建設重點項目之一,規劃占地20畝,采用古典式建筑風格,通過老街、老廠房改造,建成以展示、銷售旅游特色紀念品、土特產、精品小吃等旅游產品為主的休閑步行一條街。
從主打茶具生產,到茶葉種植、加工,到茶莊園建設,再到規劃建設包括太姥旅游步行街、茶文化旅游基地等項目在內的鄭源茶葉博覽園,“鄭源”挺進旅游產業,從一產、二產勝利跨入第三產業。返鄉創業以來,鄭傳源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在記者看來,吸引他在此落地生根并枝繁葉茂的,是太姥山鎮所獨具的交通、區位、資源、政策、服務等宜業優勢,有可為、可大作為。
推進小城鎮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為此,太姥山鎮堅持產城一體、產城聯動,突出以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為基礎、生態加工業為主導、生態旅游業為新增長點,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該鎮以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和休閑農業為重點,新增茶葉、紅豆杉、金線蓮、西紅柿、花卉苗圃等5大種植基地和彈涂魚、紫菜等3大養殖基地。橫向拓展農業功能,依托天湖茶葉基地、瀲城千畝農業、藍莓基地等示范園,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在工業集聚上,該鎮以水井頭工業集中區、文渡工業集中區為建設載體,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增強園區承載能力。其中,在水井頭工業集中區,該鎮先后斥資近千萬元,完成園區路網硬化、雨污管道等工程,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目前,該園區已入駐“無廢水、無廢氣、無煙囪”企業35家,主要涉及汽配、針織、光學儀器、食品加工等四個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硬環境”的同時,太姥山鎮還著力提升“軟環境”,用周到、溫暖的服務,致力營造宜業環境。
生產針織內衣產品的奇峰針織有限公司由于原有廠房面積小,去年以來一度面臨訂單在手、無地生產的尷尬。鎮領導獲悉后,迅速在水井頭工業集中區調出7畝工業用地,并幫助企業組織材料完成用地報批、掛牌等相關手續。同時在園區中鋪出一條近300米的施工便道,方便企業填方、建設。據悉,今年9月企業將進場建設新廠房,達產后,產能有望翻番,步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
凸顯特色 宜游之境
海風輕拂,波濤拍岸。盛夏季節,位于太姥山鎮東南海灣的牛郎崗海濱浴場里,游客云集。踏浪淘沙,曬日光浴、拍婚紗照,笑語歡聲。
這里山清水秀,海浪平緩,沙灘明靜,水色湛藍,還擁有鴛鴦礁、織女洞、海上一線天等自然景觀,是太姥山景區主要景點之一。近年來,鎮里先后完善景區停車場,建設沙灘木橋、觀海棧道、潮音洞前觀景平臺、海上安全觀察臺等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綜合環境,四方游客紛至沓來。
太姥山鎮山海旅游資源豐富,在推進小城鎮建設中,該鎮站在鎮區與太姥山景區一體化建設的全局,無論是集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還是商貿街區、中心廣場、園林景觀等重要部位的城市設計,均充分融入太姥山風土民情、文化元素,以景區化的理念打造旅游風情小鎮。同時,加大城鎮旅游配套產業發展,全鎮現有商業銀行5家網點6個,大型超市3家、知名連鎖酒店2家、中小賓館40家,專業旅行社4家,旅游專賣店16家,“全城旅游”模式漸入佳境。目前,一期規劃3500畝的太姥山(洋里)旅游綜合服務項目也破土建設。這里將成為承載太姥山及周邊景區游客,集游客集散、停車、購物、餐飲、住宿、娛樂和商務、旅游地產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服務區。
令人更為欣喜的是,該鎮還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思路,打造景點化美麗鄉村,瀲城古堡體驗游、財堡畬族山畬體驗游、方家山白茶采摘體驗游、小筼筜海產品養殖體驗游、牛郎崗拖網捕魚體驗游等一批特色鄉村游風生水起,為全域化景區發展提供補充和配套,旅游惠民富民淋漓盡顯。
崛起,向著“宜居宜業宜游”,小鎮城“事”,溫情而精彩。數據顯示,實施小城鎮建設以來,太姥山鎮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日益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各項經濟指標名列寧德市各鄉鎮前茅。201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1.38億元,是2010年的4.02倍;財政總收入3.63億元,是2010年的1.8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2652元,是2010年的1.71倍。借用一句詩詞:當下太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 王志凌 劉巖生 蔡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