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 文/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養老,是億萬群眾關心、億萬家庭關切的民生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再一次對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作出明確要求。
我市轄17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全市戶籍人口總數60.3萬人,老年人口總數86131人,其中80周歲到89周歲12567人,90周歲及以上1372人,百歲老人15人,老年人口占總籍人口數的14.28%,特困人員3476人,低保戶13587人。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將養老服務業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持續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社區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兩頭并進,全面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已建鄉鎮敬老院15個、五保幸福園64個、農村幸福院4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30個,在建敬老院12個。
天湖社區敬老孝老生日會
五保老人暖意濃
“在這里,日子過得很舒心。真的要感謝政府!”在前岐鎮敬老院里,89歲的李敏凍談起現在的安逸生活,很開心。
李敏凍是前岐鎮熊嶺村人,自小家貧,未娶妻,一直過著住破屋、食不果腹的鰥居孤獨日子。四年前,前岐鎮干部們下村走訪,發現他與牛同住一棚,生活很艱難。恰逢前岐鎮敬老院改建落成不久,干部們便決定將李敏凍接入院中安置。住所寬敞明亮、設施一應俱全,一日三餐有食堂。能過上這樣舒心的日子,老人有道不盡的感激。他把這份感激化為行動,一有空閑就幫忙在院子里打掃衛生,一到飯點就到食堂幫忙分碗筷。
與李敏凍同齡的武洋村石巖山五保戶林心正老人,到敬老院已經五年了,身體硬朗,他經常幫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送飯,清理穢物。自己生活有了著落還能幫助別人,他感到知足和快樂。
前岐鎮敬老院地處依山傍水的橋亭村,是一所公辦敬老院,共安置前岐鎮91位重度殘疾人、五保對象、軍烈屬、復退軍人。每位五保戶每月享有政府補助金616元,敬老院只收了360元伙食費,每位老人每月還留有256元零花錢。
下午16時30分,敬老院準時開晚飯,兩間餐廳擠擠挨挨坐滿了老人,很是熱鬧。飯后,老人們有的排坐在屋前聊天、有的在院子里結伴散步、有的在健身器械上活動筋骨,悠然自得。
前岐鎮敬老院院長林賢管說:“公辦敬老院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手、經費不足。9個員工要照顧90多位老人,而且老人大多80多歲,特別感動的是孤寡老人住院無人照看時,一些身體較好的老人能主動陪護,減輕了不少壓力。還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每月28日,都有五六個志愿者上門免費幫老人理發。像福鼎二中等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經常送米、送油、送棉襖、送空調,特別暖心。”
目前,前岐鎮敬老院擴建項目主體工程正在進行,規劃用地面積5.6畝,到時可增加100個床位。總投資2.09億元的社會福利中心,已完成項目一期主體工程建設,正進行內部裝修。總投資9000萬元,新擴建的12個鄉鎮敬老院,將新增床位數1258張。
讀書下棋快樂無比
居家養老樂無窮
早上8點多鐘,天湖社區醫療保健室就坐滿了老人,老人們一邊做理療,一邊看著電視。梁愛秀是一位64歲的家庭婦女,她說:“每天吃完早飯就到這里,活動到近10點去買菜,煮午飯。原來腿腳有關節炎,走路沉重,經過一兩個月的理療,好轉了很多。”
汪敬義老人今年82歲了,每天8點準時到天湖社區養老中心拉二胡、練書法,書畫室里有很多書法作品都出自他手。還有老人拜他為師學二胡。養老中心逢年過節舉辦聯歡游園活動,他覺得這樣的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在全市,像天湖社區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已有30家。老人們常在這里與街坊鄰居聊天、娛樂,因此,也被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人,去年5月,我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寧德市范圍內率先引進社區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組織,在桐城街道天湖社區建立信息化平臺,連接社區資源、社會服務供應商、慈善組織和社工機構,努力打造“15分鐘養老圈”。以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以及80周歲以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為基數購買服務,現已建檔服務2850人,覆蓋17個社區。同時為350名年滿70周歲生活不能自理且居住在市區、無子女照顧的低保老人、重點優撫對象以及百歲老人等特殊老年人實行政府購買服務。
家住山前社區觀洋小區的92歲老人陳連弟,兒子在外打工,經常一個人洗衣做飯,助老員董石蘭隔三差五就上門幫她洗衣洗碗,為她免費理發,老人每次看到她就好像見到親人一樣高興。董石蘭說:“孤寡老人很多腿腳不便,回訪時我隨身都帶著理發工具,看到他們頭發長了就幫他們理個發。老人大多孤獨,陪他們聊聊天,他們就很開心。
除了養老機構,近幾年,全市先后建成一批老年人活動場所、老年大學,開展豐富多樣的老年文體活動,讓老年人在溫情的社會服務中,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據了解,全市17個鄉鎮、市直及15個行業系統、城區17個社區已全部建立老體協組織,全市現有老體協委員3.8萬多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51%。建有老年活動中心30多個,各類項目活動室1200多個,門球場6個,地擲球場14個,氣排球場12個,柔力球場18個,舞蹈場50多個。
未來幾年,我市將建立起覆蓋全市城鄉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應對老齡化社會,同時,增加老年人活動場所、老年大學,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讓老人們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公建民營受青睞
4月26日,太陽暖暖地照著綠地如茵、寬敞明亮的龍安敬老院。98歲的盧文良老人在院子里愜意地曬太陽。院子里新種了幾株榕樹,郁郁蔥蔥,為養老院增添了不少生趣。大廳內,電視大屏正播著戲曲,10多位老人看得津津有味。盧文良說:“這里環境好,住的、吃的、玩的都挺滿意,與老家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相比,這里的舒適程度要好上幾倍。”截至目前,像盧文良這樣獨居的39位老人相繼入住龍安敬老院,每月只要花費1300多元,住得舒適,生活得愉快。
龍安敬老院是寧德市首家公建民營敬老院,坐落于龍安開發區楊岐里,房屋建筑面積約1296.32平方米、占地面積約3366平方米,擁有50張養老護理床位。地方政府與承租方約定,該院30%的床位保留用于政府供養對象的養老服務,地方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解決五保戶集中供養需求。
在公建辦民營改革中,設施包出去,服務買進來,養老機構在優先接收高齡失能老人、“三無”和五保老人的同時,也接收社會老人,既起到托底保障作用,又提高專業性、擴大服務覆蓋面,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五保戶雷必蘇今年80歲,原來住在龍安開發區玉岐村,患有冠心病、痛風等多種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平時就靠族里鄰居送些吃的勉強度日。去年4月,龍安敬老院投入運營,雷必蘇搬進了養老院,住著明亮整潔的房間,每天有工作人員勤換被褥,飯菜送到床沿。他說,現在的生活比原來好多了。
對于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來說,養和醫密不可分,而“醫養結合”則讓養老院將養老院沒法看病、醫院沒法養老的壁壘打破,逐漸受到了市民的關注。剛剛投入運營的山前街道敬老院是福鼎市第二所公建民營敬老院。總投資800多萬元,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設有80張床位。該敬老院充分利用山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與山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合作,讓老人有病及時治療,無病安心養老。
去年11月30日,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養老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2017年起,公建民營鄉鎮敬老院享受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床位運營補貼政策,省、市兩級財政按實際入住床位數給予每張每年2000元補貼。從2018年起,對于鄉鎮敬老院服務失能老年人的護理型床位,每張床位運營補貼增加400元。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養老服務覆蓋全體老年人,初步建成以“公建民營、醫養結合、社區居家、康養旅游、互聯網+”為特色的福鼎養老服務體系,打造“生態福鼎·康養福地”養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