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本報記者)日前,省政府發布公告,同意省文旅廳組織專家評審后提出的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79項。其中,我市上榜的有:“張元記”紅茶制作技藝、提線木偶戲(福鼎)。
具有傳統獨特紅茶手工制作技藝的“張元記”茶業公司,在整個閩東、浙南茶葉制作技藝占有重要地位,是閩東、浙南茶葉制作技藝的一朵奇葩。張元記茶業公司坐落于太姥山下,主要利用福鼎大白茶(華茶1號)、福鼎大毫茶(華茶2號)兩個國優茶樹品種優質的茶青原料,大力倡導生產有機茶葉、無公害綠色健康茶葉。公司繼承發揚張氏家族傳統的紅茶手工制作技藝,結合本公司自身的現代科學的制茶技術力量的優勢,研制開發加工生產各種如紅雪香、玫瑰香、金絲猴等高香白琳工夫紅茶茶葉產品。產品品質優異,風格獨特,素以形秀有鋒,金黃毫顯而聞名于世。“張元記”現在傳承人秉先人遺留之宏愿,2010年把這一傳統的歷史品牌進行商標注冊,商標整體視覺形象以紅色為主調,寓“張元記”品牌如東升之旭日,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相比紅茶制作技藝,福鼎提線木偶在傳承過程中的境遇,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唐末五代流行于福建省,歷經宋元明清,傳承不輟。清至民國年間,福鼎提線木偶戲曾達到頂峰。據有文字記載,與浙江泰順毗鄰的福鼎西洋天竺村,受泰順木偶戲的影響,曾于清末1910年成立一個名曰“金山戲籠”的木偶劇團,至今保存有20多個古老木偶頭。1945年前后還成立了新新木偶劇團、點頭巴斗吳阿龍木偶劇團等。1953年,在姚氏京劇木偶戲創始人姚仁貴牽頭下,經當時福鼎縣文化局批準,木偶劇團“仁貴班”成立,開創了木偶戲演連臺本戲的先河。
“文革”后,姚仁貴攜長子、長女及八大弟子重建“姚家班”。2011年,姚仁貴長子姚義炳繼其父衣缽,成立了福鼎市姚氏京劇劇社,2016年成立福鼎市姚氏木偶劇團有限公司,姚義炳任團長。
福鼎姚氏京劇木偶戲歷經六百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至今保存100多個傳統劇目和許多現代新編劇目,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

踏春
10年“澆培”傳統文化之花
總書記和他的第二故鄉
原創微視頻 | 連家船民上岸記
習近平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
【我們與總書記在一起】向改革開放要動
迎著春光,我們植樹去!
這段重要講話,在赤溪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
我市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加快農民職
佳陽舉辦原生態畬歌邀請賽
市區年味漸濃
我市舉辦旗袍藝術協會成立文藝匯演
福鼎:查獲一部特大超限運輸車輛
[CCTV-13]福鼎暴雨致城區部分道路被淹
掃黑除惡又添戰果!福鼎警方摧毀一“套路
市法院:三足立鼎鑄民福
玉塘古堡
趙之謙過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