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由鄧小平時代發展到習近平時代,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雖然經濟發展仍然是迄今為止改革時代中最主流的話題。鄧小平時代的模式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它體現在:以出口為導向、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政策;獨生子女政策;樸素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個處于改革中的、目標轉變過程中的國家等等。然而,以經濟發展為首要優先目標的國家政策必然會驅使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都必須服從于經濟的發展。
中國由鄧小平時代發展到習近平時代,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雖然經濟發展仍然是迄今為止改革時代中最主流的話題。鄧小平時代的模式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它體現在:以出口為導向、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政策;獨生子女政策;樸素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個處于改革中的、目標轉變過程中的國家等等。然而,以經濟發展為首要優先目標的國家政策必然會驅使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都必須服從于經濟的發展。
習近平時代的國家模式也是多維的,但這一多維化體現在其他方面,并且較前者更為復雜。其中,必要的經濟改革是最顯著的特征:從前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轉變為以消費為主導,增加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促進服務行業的發展,推進金融領域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人民幣在國際經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從前的獨生子女政策也在逐步放開,戶籍改革制度也在穩步進行,環境保護問題也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會保障在不斷擴大,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中等發達國家。而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夢將得以實現。這一全體中國人民的夢想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國家的繁榮將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你還是個窮人的時候,經濟就是一切;而當國家逐漸富有起來,整個社會在經濟發展以外、其他方面的考慮和需要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雄心所表達出來的自信是驚人的,尤其是對于一個長久以來以謹慎和冷靜著稱的領導層,及其文化和民族。
中國夢還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體現了國家和社會中不同種族間的關系。此外,中國夢還指出,國家夢與個人夢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夢的實現有賴于眾多個人夢想的實現。這一點我們已經可以從中國年輕人對未來積極樂觀的態度上感受得到。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闡述的那樣,每一個中國人都將經歷歷史性的重大改變,他們將更加與世界接軌、更加全球化、更加投入、更加自信、心胸更加開闊、更具環保意識。總之,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的夢想,是整個民族的夢想。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到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它的含義包括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現象,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比如唐朝和宋朝)的偉大成就都能表明,無論按照哪個時代的國際標準,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都能稱之為偉大的國度。因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著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共同命運。而在這一全球化的時代,這一夢想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關乎國際社會的現象,它的實現將對整個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改變中國與整個世界的關系,這也是中國夢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事實上,這一部分是中國夢中最大膽的一部分。
我們思考中國夢可能轉變、優化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時,可以回溯中國當代史。從1978年到2013年,我稱之為鄧小平時代,其主要特征是關注當務之急。在走向現代化和脫離貧困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人不得不縮小焦點:既不能迷戀過去,也不能夢想未來,而只能專注現實。因為無法抗拒的現實需求,在中國,歷史只能罕見地退居次位。在2005年至2008年我寫書期間,我震驚于這樣一個發現,即對中國未來的思考通常沒有建立在參考其歷史的基礎之上,現實危機使得歷史思考成為奢侈品。我覺得,當習近平認為中國應該重新審視歷史——不僅是建國后而是更遠久,歷史視角與現實思考密不可分的時候,這標志著鄧小平時代畫上句號。
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十九世紀末是一個轉折點,中國急劇衰落影響了國內完整性和國際地位。已故美國歷史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曾說“中國身為不折不扣的文明體系卻想混入民族國家之列”,在十九世紀末囿于自身弱點而適應國際體系的歐洲規范。然而,中國不再弱小;恰恰相反,她日益強大。她的崛起顯而易見:從靜默垂頭的變得自信豪爽。白魯恂所描述的時代已經終結。中國尚無法對白魯恂提出的問題給出具體答案,但是,這些問題在因衰落、后退而被擱置于歷史書中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后,終于開始被探索并進入議程。白魯恂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成為文明國家而非民族國家意味著什么;另一個是如果中國不再因弱小而不得不適應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而是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特點和歷史去修正和形塑體系,這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經中央軍委批準,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第一...詳細》